[实用新型]一种节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3788.8 | 申请日: | 200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56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任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国辉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01;H02J3/18;H02J3/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雅平 |
地址: | 5181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匮乏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而电能作为现代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柱,其有限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的节约电力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目前用电企业和单位在电力使用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用电企业的电压过高,存在着一定的电力能源过于浪费;二.单相设备的使用存在着三相不平衡电压及电流,这将给用电企业增加一定的电费支出;三.功率因数过低的现象,这样将降低电能的利用率及给企业增加一定的电费开支;四.用电设备大多都为电动机,这些电动机的频繁起动,也将给企业增加一定的电费支出;五.用电电器大多为电子类产品,这些电子产品在工作的同时又产生了高次谐波而有高次谐波必然有谐波电流及谐波电压,这样又给用电企业增加了一定的电费支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平衡三相电压电流、调整电压、提高功率因数、限制起动电流、消除高次谐波的新型节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节电装置,包括用于电流显示、电压显示、节电与非节电指示的可视部分;用于平衡三相电压电流、调整电压、提高功率因数、限制起动电流、消除高次谐波的主体部分;和用于短路及过载自动保护的控制部分,包括控制部分主回路和控制部分二次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由铁芯、连接在电源线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组成,两线圈都缠绕在铁芯上,其中第一线圈的一端连接在火线上,作为电源进线。另一端供三相、二相及单相负载使用。如用单相负载只须使用其中一条火线及零线即可。第二线圈的一端并联引出N1点。另一端并联连接在常开接触器KM1、KM2及常闭接触器KM4的另一端。而KM1的另一端则通过空气开头连接在电源线上。KM2、KM4的另一端则并联引出N2点。而N1点和N2点连接,构成控制部分主回路。
所述可视部分包括连接在线路上的三只电流表、三只指示灯、一只电压表和一个电压转换开关组成,其中每个指示灯的线路上还串联有一个熔断器,分别为Fu1、Fu2、Fu3。
所述控制部分主要由一个熔断器Fu4和六条并联支路组成,第一支路由接触器Km3的常闭触点、Km1的常闭触点和接触器Km2的线圈串联而成,接触器Km2的线圈两端并联有非节电指示灯;第二支路是接触器Km4的线圈;第三支路是由空气开关QF的辅助常闭触点、常闭非节电按钮Stop、常开节电按钮Start、常闭温控继电器Kt1、接触器Km4的常开触点和接触器Km3的线圈串联组成,其中节电按钮Start的两端并联有接触器Km1的常开触点;第四支路由接触器Km3的常开触点、接触器Km4的常开触点、接触器Km2的常闭触点和接触器Km1的线圈串联组成,其中接触器Km1的线圈两端并联有节电指示灯;第五支路由常开温控继电器Kt2和排气扇串联;第六支路由常开温控继电器Kt3和排气扇组成;所述第三至第六支路并联后与熔断器Fu5串联,然后与第一、二支路并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而本节能器的主体部分采用的连接方式可以平衡三相电压及电流的作用,这样可给企业减少一定的电费支出。二.本节能器可将过剩电压调整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使用电设备工作在额定电压状态下,这样不仅可节约电费开支又可延长用电设备的使用受命。三.本节能器在调整电压的同时也提升了功率因数,这样不仅能为企业减少电费开支,更能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四.本节能器的绕组就相当于电感,由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原理,也就限制了电动机的起动电流。五.本节能器的接线方式可让谐波无途径流通,这样在消除高次谐波的同时又可减少用电企业的电费支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国辉,未经任国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37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