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少油烟的复合锅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3847.1 | 申请日: | 200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02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承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承业 |
主分类号: | A47J37/10 | 分类号: | A47J37/10;A47J36/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詹仲国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烟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具体是涉及一种少油烟或无油烟的复合锅。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炒锅具多使用低碳钢或铸铁锅,这种锅价格便宜,并可在使用时微量供给人体所需铁质而为大众所使用,但其抗氧化性能差、易腐蚀。为了解决抗氧化性能差的问题,人们采用了不锈钢锅,这种锅虽然耐用,但导热性能差,受热不均匀,使用时油烟多,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均有一定的影响。市场上也有一种铸铝无烟锅通过增加锅体厚度均匀热量,内表面制成螺丝纹或微孔以增大锅表面的散热面而达到少油烟的效果;也有复合锅,是用铝板和不锈钢板或两层或三层通过机械复合而成,这两种无烟锅都存在制造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缺点,过高的价格也影响它的广泛推广,难以进入千家万户。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87214728、申请日为1987年10月24日、发明名称为铝铁复合锅、公开/公告号为2057342、公开/公告日为1990年5月2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它由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层的铝质层和内层的铁质层,内外层经扩散焊接而形成一体。该铝铁复合锅与传统的铁锅或铝锅相比较虽然具有锅底不易氧化脱落、传热快等优点,但其传热性能均匀性、不粘性能、使用时的油烟量较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抗氧化腐蚀、导热性能和蓄热性能好,受热均匀,制造简单、成本低、符合卫生要求的复合锅。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上述效果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少油烟的复合锅,包括锅体,锅体为铸铁锅或钢锅,其特征在于,该锅体内表面和外表面附有一层金属或合金,在金属或合金层表面覆有不粘涂料层。
所述金属或合金层为不锈钢及镍基合金、或铝及铝基合金、或铜及铜基合金。
所述不粘涂料层为氟碳涂层、或有机硅涂层、或聚醚砜涂层。
本复合锅是在锅体表面采用工业上成熟的金属或合金热喷涂工艺和液体涂料喷涂工艺加工而成,具有如下特点;
1、由于锅体被覆合前经过打砂处理,热喷涂是一种高温熔射的过程,锅体与金属或合金部分相互渗进,结合力强,不会因锅具高温干烧及长期使用的冷缩热胀而造成离层或变形;喷涂所用的金属抗氧化性能好,因此锅具也经久耐用。
2、本锅具采用特殊复相合金结构,是利用了材料的显热储热、潜热高密度储热、快速导热等性能的结合,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烹饪时油温在摄氏220度以下,食油不会气化,使锅达到不产生油烟或少油烟的效果,从而使所烹饪食物不致烧焦,保障了食物的食用营养和健康。
3、由于锅具所复合的金属或合金是高温熔射制成的,呈砂面状,烹饪时形成微气垫而具物理不粘性;在其表面涂覆的不粘涂层,嵌入到砂面硬质金属或合金层砂孔内,附着力良好,不但为金属或合金层起到封闭作用,而且锅具在烹饪时无惧金属铲具的使用,此种复合结构的涂层硬度高、特别耐磨、高温下非常稳定,避免了一般不粘涂层和涂料类陶瓷涂层在高温下会回软的缺点。本锅具是一种真正可用金属铲的不粘锅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锅体1、内表面的金属或合金2、外表面的金属或合金3、内表面的涂料层4、外表面的涂料层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少油烟的复合锅,包括锅体1,锅体1为铸铁锅或钢锅,锅体1被覆合前经过打砂处理,再在锅体内表面和外表面附有一层金属或合金(2、3),在金属或合金层表面覆有不粘涂料层(4、5);该金属或合金层(2、3)为不锈钢及镍基合金、或铝及铝基合金、或铜及铜基合金,所述不粘涂料层(4、5)为氟碳涂层、或有机硅涂层、或聚醚砜涂层;不粘涂层,嵌入到砂面硬质金属或合金层砂孔内,附着力良好,为金属或合金层起到封闭作用。
最后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承业,未经杨承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3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