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雷电路和防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4099.9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11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孙丙兴;陶沁;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延喜 |
地址: | 510663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雷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全面防雷的塔顶放大器,具体涉及其基站端口的防雷电路,以及进一步涉及其相应的防雷器。
背景技术
图1揭示了应用塔顶放大器的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的原理框图,处于塔下的基站Node B通过两条射频电缆馈送至处于塔顶的塔顶放大器TMA,中间通过馈电器OOKBT将直流电源、控制信号以及射频信号等进行合路,塔顶放大器TMA将上行的信号进行放大,并放大天线接收过来的信号。天线系统RET可采用电下倾角控制系统,以纯电子地或机电地移动馈入发射单元的信号相位为手段以达致天线波束下倾调整的目的,塔顶放大器TMA及天线系统RET均可由远程控制单元RCU控制。
塔顶放大器TMA是上述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中的重要设备,由图1和图2可知,塔顶放大器TMA常包括如下外部端口:提供用于连接天线系统RET的天线端口,图2中标为ANT1和ANT2;提供用于连接基站(途中可能经馈电器OOKBT)的基站端口,标为NODE B1和Node B2;以及用于连接远程控制单元RCU的控制端口,标为TO RCU。
由于塔顶放大器工作环境是室外塔顶,所以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防雷功能。过去的塔顶放大器内部有防雷电路,该防雷电路实用于传统的塔顶放大器,因此其防雷功能仅及于天线端口和基站端口,但是,随着AISG标准的推出,塔顶放大器的防雷又有了新的要求,并且由于新增了上述用于连接远程控制单元的控制端口,因此,必须重新全面设计其防雷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雷电路,使其适于符合AISG标准要求的塔顶放大器的防雷应用,以保护整套移动通信系统。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防雷电路用于塔顶放大器的基站端口的电流通路进行防雷,包括:
级联的第一放电管和第二放电管,对输入的电流逐级对地进行放电后输出;
退耦件,在第一放电管和第二放电管之间消除电路网络之间的寄生耦合;
保护件,对经放电后的信号进行快速整流后续流至原路径输出。
所述第一放电管和第二放电管级联并均接地,第二放电管与所述保护件串联,形成在第一放电管和退耦件之间馈入电流的输入端,以及在退耦件和保护件之间馈出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放电管可采用气体放电管,第二放电管可采用限压放电管,所述退耦件则可采用金属模电阻。所述保护件包括两个并联的快速恢复二极管,且两个快速恢复二极管在其各自的并联支路中互相逆向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级放电增强了防雷电路的性能;此外,通过增加所述保护件,有利于适应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降低插入损耗和完善驻波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应用上述第一目的所述的防雷电路,提供一种相应的防雷器,以实现防雷器与塔顶放大器之间的灵活结合,方便维护。
为实现本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防雷器,安装于塔顶放大器的基站端口进行防雷,包括:
如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所述的防雷电路、电路板、盒体、第一匹配端口和第二匹配端口,
所述防雷电路布置在电路板上,电路板则内置于盒体之内;
所述第一匹配端口与塔顶放大器的基站端口以子母件方式配合,且将防雷电路的输出端与该基站端口的对应电流通路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匹配端口与塔顶放大器的基站端口相同,且将防雷电路的输入端与该第二匹配端口的对应电流通路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匹配端口及第二匹配端口均设置在盒体上。
较佳地,所述盒体底部呈锥形,有利于防水;并于底部设置若干散热孔,有利于增强其电气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将防雷电路进行封装形成防雷器以独立部件的形式与塔顶放大器相分离,在需要时进行拆卸或安装,在保障原有电气效果的前提下,使产品模块化特性得到加强,增强了防雷电路的可移植性和可配置性,方便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ASIG标准的应用塔顶放大器的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是塔顶放大器的对外接口分布的原理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塔顶放大器的基站端口上的防雷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塔顶放大器的控制端口上的防雷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0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充电用串、并联转换器
- 下一篇:电脑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