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创脑室穿刺套管针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4954.6 | 申请日: | 200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15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赵高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高旭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0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脑室 穿刺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脑室穿刺套管针。
【背景技术】
脑位于封闭的颅腔内,脑组织水肿、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或吸收障碍、脑出血及颅内占位病变,都可以使颅内压升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侧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及颅内压监测是重症监护及急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关键点是需在侧脑室穿刺放置一条引流管。传统侧脑室置引流管需切开头皮,直径1.0~1.5cm的颅钻钻开颅骨,然后用脑室穿刺针穿刺进入脑室,再拔出脑针,顺穿刺道另行置入直径3~5mm脑室引流管来完成。因无法观察是否已穿入脑室,须将脑针多次拔出,增加病人伤痛。术中需用特殊方法止血,伤口需缝合。手术器械复杂,创伤大,并发症较多,技术条件要求高,需具有一定的手术室条件,因而导致该技术在急诊急救中应用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术器械复杂,创伤大,并发症较多,技术条件要求高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术操作容易、费时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创口愈合快的脑室穿刺套管针。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微创脑室穿刺套管针,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针管体,针管体内设有通孔,在通孔内插设有针芯体,在针管体外套设有可使针管体前端伸出其外的柔性引流管。
如上所述的一种微创脑室穿刺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体的后端设有手持部。
如上所述的一种微创脑室穿刺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芯体的后端设有手持部,前端设有半球面,所述半球面伸出针管体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自制脑室穿刺套管针器材结构简单,仅有针芯体、针管体、引流管组成;
2、本实用新型达到微创手术要求,手术创口很小,术后伤口无须特殊处理;费时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创口愈合快,安全性能高。
3、本实用新型将穿刺针及引流管以套管针的方式构成一整体,脑室穿刺的同时即可置入引流管,因此操作简单,手术相对安全,并发症少,床边即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微创脑室穿刺套管针,其包括针管体1,针管体1内设有通孔101,在通孔101内插设有针芯体2,在针管体1外套设有可使针管体1前端伸出其外的柔性引流管3。针管体1的后端设有手持部102,针芯体2的后端设有手持部201,前端设有半球面202,可以避免刺伤脑部血管,所述半球面202伸出针管体1外。
将针管体1、针芯体2、引流管3穿套在一起,引流管3外直径可小至1.6mm。用直径2.5mm的钻头,加装一可调节限制深度的简易保护器,临床应用时,直接用钻头刺穿头皮颅骨钻孔,然后将穿刺套管针通过颅骨钻孔处穿刺入脑室,穿刺过程中通过拔出针芯体2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而确定是否已穿入脑室,一旦确定进入脑室,拔出穿针管体1及针芯体2留置引流管3在脑室内供脑脊液引流或监测颅内压。手术在头皮颅骨创面只有直径2.5mm点状穿刺损伤,无需缝合止血。
本实用新型简单实用,仅有针芯体2、针管体1、引流管3组成,辅助设备只需一颅骨钻头,可达到微创手术要求,其中最粗的是钻头,直径仅为2.5mm,因此手术创口很小,术后伤口无须特殊处理。将脑室穿刺针及引流管以套管针的方式构成一整体,脑室穿刺的同时即可置入引流管3,因此操作简单,手术相对安全,并发症少,床边即可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高旭,未经赵高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