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污式六级净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5207.4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5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黄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少兰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石泽智 |
地址: | 510280广东省广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污 式六级 净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器,特别是一种排污式六级净水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六级滤水器虽然能对饮用水起到过滤、杀菌、磁化等作用,但没有排污功能,在清洗过滤芯时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既可使饮用水得到净化,又可实现手动排污功能的排污式六级净水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排污式六级净水器,包括外壳、底座、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以及各级滤芯,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内设有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设在底座上的排污口相通,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螺接于底座上,其中部的排污通道伸入底座内,并与底座内的进水通道形成进水缝隙,进水缝隙与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底部的进水孔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的底部与底座之间设有进水通道密封圈。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内的排污通道与底座内的排污口通道交接处设有排污通道密封圈。底座上的进水口通过缝隙、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底部的进水口与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相通。在底座2上设有出口孔,出水孔与下一级滤芯的进水通道14相通。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结构合理,在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及底座内增加了排污通道,从而可实现手动排污功能,确保饮用水的纯净,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C-C向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1、底座2、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以及各级滤芯。各级滤芯包括第二级生态专用微晶碳滤芯,可吸附清除自来水中的异色、异味、余氯、农药、化肥等化学污染,同时调节水质口感,使水质清醇,甘甜可口。第三级生态仰菌微晶碳滤芯,可进一步吸附清除自来水中的异色、异味、余氯等,并仰制细菌的增长,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口感。第四级多功能生态能量转换装置可调整水体的PH值,使水质呈弱碱性;释放远红外线,高效活化水体;溶出钒、铬、锰、铁、钴、铜、锌等数千种对生命进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生命动力元素,以及其它矿物微量元素。第五级纤维活性碳+KDF+磁化滤芯,当自来水以一定流速通过强磁场时,由于垂直切割磁力线而获电能,该电能能瞬间将自来水的大分子团水的缔合氢键打断,重新缔合成小分子团水,从而将已遭退化的自来水,激活成具有自然活性的磁化水,并专门去除重金属及重金属离子。第六级增强超滤膜滤芯,其超微孔径小至0.01微米,能彻底去除水中的细菌、藻类、霉菌等微生物、胶体物及各种大分子有机物,再次确保水质安全。底座2上设有排污口5、进水口12、出水口15。
在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内设有排污通道4,并螺接于底座2上,其中部的排污通道4伸入底座2内,与底座2内的排污口通道10相接,交接处设有排污通道密封圈11;底座2内的排污口通道10与排污口5相通。伸入底座2内的排污通道4与底座2内的进水通道6形成进水缝隙7,进水缝隙7与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底部的进水孔8相通。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的底部与底座2交接处设有进水通道密封圈9。底座2的进水口12通过进水缝隙7、进水孔8与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相通。在底座2上设有出水孔13,出水孔13与下级滤芯的进水通道14相通。六个外壳分别螺接在六级滤芯之外。
实际工作时,自来水从底座2上的进水口12进入,经过进水缝隙7以及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底部的进水孔8进入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经其滤芯过滤后流回到底座2上的出水孔13,再进入第二级过滤芯。第一级增强超滤膜滤芯3在过滤自来水的同时,水中的杂物被收集到其中部的排污通道4。在底座2上的排污口5上设有阀门,打开阀门,排污通道4中的杂物就会顺着排污通道4经排污口通道10从排污口5排出,实现手动排污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少兰,未经黄少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52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