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压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6100.1 | 申请日: | 200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89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廖来辉;曾小红;聂志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来辉 |
主分类号: | B30B1/00 | 分类号: | B30B1/00;B30B15/34;B30B1/32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柏林 |
地址: | 529080广东省江门市外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压机械,特别是一种专用于防水拉链与布料结合的热压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使用的防水拉链热压机主要包括机架、通过导向杆与机架相连的冷压定型装置和热压粘结装置以及相对与机架运动的工作台,冷压定型装置与热压粘结装置的位置与工作台的相应工位位置对应。其中热压粘结装置包括有基板,基板上安装有发热板,发热板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给基板。然而这种结构的热压粘结装置不便于维护,在发热板发生故障时须整块更换,维护成本高,浪费资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压机,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节省资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压机,包括机架、通过导向柱与机架相连的热压粘结装置和冷压定型装置以及相对于机架运动的工作台,热压粘结装置与冷压定型装置的位置与工作台的相应工作位置对应,所述热压粘结装置包括有基板,所述基板内设置有发热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基板的两端设置有沉孔,所述发热管嵌装在沉孔内,基板的上方安装有外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的顶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发热管嵌装在凹槽内,发热管的上方覆盖有隔热板,基板的上方安装有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发热管嵌装在热压粘结装置基板内部的结构,当部分发热管发生故障的时候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部分,避免发热部件的全部更换,维护方便,节省了维护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热压粘结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基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热压粘结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压机,包括机架1、通过导向柱7与机架1相连的热压粘结装置2和冷压定型装置3以及相对于机架1运动的工作台4,热压粘结装置2与冷压定型装置3的位置与工作台4的相应工作位置对应,热压粘结装置2包括有基板21,基板21内设置有发热管5。工作时,将防水拉链和布料放置在工作台4上后启动热压机,工作台4将防水拉链和布料传送至热压粘结装置2的加工区域,热压粘结装置2下压,在加热作用下防水拉链和布料粘结一起。粘结工序完成后,工作台4再将粘结一起的防水拉链和布料传送至冷压定型装置3的加工区域,冷压定型装置3下压,在冷却作用下防水拉链和布料迅速定型。由于采用发热管5嵌装在热压粘结装置基板21内部的结构,当部分发热管5发生故障的时候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部分,避免发热部件的全部更换,维护方便,节省了维护的成本。
参照图2、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实施方式,基板21的两端设置有沉孔22,所述发热管5嵌装在沉孔22内,基板21的上方安装有外壳23。发热管5安装在基板21的内部,其热量能够充分传递到基板21,加热效率较高。而且发热管5出现故障时,可以针对故障的发热管进行更换,维护方便。
参照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改进实施方式,基板21的顶面设置有凹槽24,发热管5嵌装在凹槽24内,发热管5的上方覆盖有隔热板25,基板21的上方安装有外壳23。采用凹槽24代替沉孔来安装发热管5,解决了基板21的体积较大时对其进行钻孔加工的困难,在发热管5的上方覆盖的隔热板25能够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散失,维持高的加热效率,而且发热管5出现故障时,也可以针对故障的发热管进行更换,维护方便。
参照图1,机架1上安装有可伸缩的动力机构6,所述动力机构6的各运动端61分别与热压粘结装置2和冷压定型装置3连接。在动力机构6的传动下,热压粘结装置2和冷压定型装置3能够迅速完成下降和上升的加工动作,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实现自动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动力机构6是采用气缸,然而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来辉,未经廖来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61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