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力驱动对焦的高像素微型光学自动对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7751.2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75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韦义壮;邱盛平;蔡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13/36 | 分类号: | G03B13/36;G02B7/09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 驱动 对焦 像素 微型 光学 自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摄像设备上的对焦装置,尤其是涉及高像素手机镜头、照相机、摄像头等类似产品的自动对焦系统。
【背景技术】
数码照相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数码镜头由低像质到高像质,由定焦数码镜头到对焦数码镜头。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照相手机用数码镜头,主要是30万、130万像素的镜头;比较高档的照相手机,配置有200万甚至300万像素的数码镜头,这类镜头由于没有对焦功能,景物的拍摄距离受到限制,拍摄近距离(5-30cm)或远距离(200cm以外)的景物,景物影像就会模糊不清。无论是整体的清晰度,明亮度还是像面的对比度,都不是很理想;而市场上已出现的一些具有对焦功能的镜头,虽然具有一定的对焦功能,但大多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机构,传动精度不能满足光学系统的高精度要求,且外形偏大。这样的对焦功能镜头不能满足照相手机薄且小巧、质量可靠的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对焦系统精度不高、外形偏大、拍摄距离受限制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采用电磁力驱动及弹簧弹力平衡方式实现高像素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镜头自动对焦的动作精准性、自动对焦系统的微型化、解决了镜头微距拍摄问题,5cm至无穷远景物可对焦拍摄。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力驱动对焦的高像素微型光学自动对焦系统,包括座体,其特征在于座体包括导向的镜筒,镜筒的空腔中设有可沿镜筒上下运动的镜头座,镜头座上缠绕有多匝线圈,在镜筒内装有磁铁,在镜头座上设有复位弹簧;
如上所述的座体还可以包括承座、上盖,镜筒套合在承座上,上盖压住镜筒后与承座连接;
如上所述的弹簧卡在镜头座和上盖之间而固定;
如上所述磁铁是四块,磁铁在镜筒的四角均匀安装;
如上所述镜头座的底面连接有一带有引出部的柔软平衡片,平衡片的引出部压在承座与镜筒之间而伸出;平衡片上有导电通路,导电通路与线圈连接并伸出到引出部;
如上所述的镜头座外圆周的上部设有多个导向块,镜头座外圆周的下部伸出有多个方块,线圈绕在导向块与方块之间;
如上所述的镜筒的内圆周上设有多个形状与镜头座导向块配合的导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机构形式上:现有对焦系统采用传统机械传动机构;本对焦系统采用电磁驱动、弹簧弹力平衡机构,结构简单实用;
2、传动方式:现有对焦系统采用旋转移动对焦,成像像面不一致;本对焦系统采用直线移动对焦,成像系统稳定;
3、信赖性:现有对焦系统重复精度低,不稳定;本对焦系统重复精度高,精度可靠;本对焦系统采用电磁力驱动,弹簧弹力平衡循环运动;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推动镜头运动,而弹簧,其不仅推动镜头往复运动,而且保证系统运动的平衡性和准确性;还由于电磁力与通电电流的线性关系及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线性关系,从而保证了对焦系统的对焦精度的一致性和精确度;
4、拍摄距离:现有对焦系统拍摄距离50cm至200cm;本对焦系统可拍摄5cm至无穷远景物;
5、对焦范围:现有对焦系统固定距离点对焦;本对焦系统5cm至无穷远任一点对焦;
6、外形大小:现有对焦系统外形尺寸偏大;本对焦系统外形尺寸小,结构紧凑;因为承座、镜筒、上盖组成的机构,既是整个对焦系统的支撑主体,也是磁铁的组装限位体,还是镜头座上下运动的导向导轨,多种功能的整合,从而使得自动对焦机构的体积微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承座的立体图一;
图4是承座的立体图二;
图5是镜筒的立体图一;
图6是镜筒的立体图二;
图7是上盖的立体图一;
图8是上盖的立体图二;
图9是镜头座及线圈的立体图一;
图10是镜头座及线圈的立体图二;
图11是镜头座、线圈、平衡片的立体图一;
图12是镜头座、线圈、平衡片的立体图二;
图13是平衡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7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掀式马桶座垫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智能蓄电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