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8488.9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26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曾松祥;林志强;彭峰;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H11/11 | 分类号: | B63H11/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22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水 推进 船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的倒航装置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
背景技术
就船舶的喷水推进技术来说,因喷水推进泵不便逆转运行,而为解决船舶的倒航问题,各种各样的倒航装置也便成为喷水推进船舶的关键性设备,现有技术中,该类产品常见的主要有两种:(1)□型结构的倒航装置;(2)四连杆机构的倒航装置。然而,上述两种结构的倒航装置,前者构形不佳,传力不良,后者固定安装在船舶喷水推进泵的出水口处,在船舶偏航过程中,当需实现船舶倒航时,从转航舵喷出的水流通过两种类型的倒航装置都不能得到倒航斗的有效反射,水流反射效率较低,影响船舶的倒航控制。而且,□型结构的倒航装置,因其倒航斗采取门框式造型,倒航组件需加筋和转销连接,结构繁杂,受力不合理,也增大了倒航斗本身的耗重;四连杆机构的倒航装置,其虽设计机巧,但却机构复杂,外部相配的联动部件较多,整体耗重大,不利于产品的制造、安装工作。
另外,在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中,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0710034934.7公布了一种喷水式船舶反向-转向装置,该专利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为:在推进器导流管出水口处的一圆柱体上设有按需开合的导流罩(花瓣式结构),导流罩的末端与圆柱体接触处也可根据前端的开合量实现互补性合开量以反向喷射出水流,通过控制导流罩的喷口的开合与末端的开启量以实现船舶的倒航效果。但是,该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反向一转向装置,仍需复杂的连杆机构操控,推进器、圆柱体及导流罩结构复杂,影响船舶倒航时的水流反射效率,导流罩结构较复杂,耗重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流反射效率高、结构简单、耗重小的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包括倒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航斗通过可绕转航舵定点转动的耳板设于转航舵上,耳板与船舶操控机构的驱动总成连接。
所述耳板为两件,两件耳板的转动轴线与转航舵的转动轴线或重合或平行或相交。
所述耳板上设有转轴,转轴固定在转航舵上。
所述倒航斗上两处与耳板连接,两连接处分别与每件耳板连接。
所述倒航斗为瓢型结构。
所述倒航斗为双出水口的裤型结构,两出水口分别向左右舷外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装置将倒航斗直接设于转航舵上并可由与与船舶操控机构的驱动总成分合转动,期间,倒航斗可随转航舵一并转动,从转航舵喷射出来的水流可有效的得到倒航斗的反射,而且,倒航斗的反射流道光滑,受力稳定,水流反射效率高,利于提高船舶的倒航控制。另外,本倒航装置结构简单,不需要繁杂的连杆控制,耗重小,利于产品的制造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至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倒航斗三种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5至附图7为船舶三种不同航态时,本实用新型相应工作状态的操控部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喷水推进船舶的倒航装置,包括倒航斗1,它用以反射从喷水推进喷口中喷出水流,使其逆向转折,从而形成反航向的倒航水动力。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倒航斗1通过可绕转航舵2定点转动的耳板3设置于转航舵2上,耳板3与船舶操控机构的驱动总成4连接,即倒航斗1可由耳板3带动,实现绕转航舵2摆动。本实用新型的耳板3为两件,两件耳板3的转动轴线与转航舵2的转动轴线或重合或平行或相交,耳板3上设有转轴5,转轴5固定在转航舵2上,亦即位于转航舵2转动轴线所平行的同一轴线上,耳板3与转轴5组合形成倒航斗1的摆动铰支点。而倒航斗1上两处与耳板3连接,两连接处分别与每件耳板3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耳板3和转轴5的转动轴线可与转航舵2的转动轴线同在铅垂线方向,或者也可存在一定倾角安装,但在实际的设计使用中,本实用新型的倒航斗1在使用过程中,宜绕转航舵2左右摆动为佳,以使倒航喷出的水流向左右射出,既可提高倒航斗1与上述摆动铰支座受力稳定性,也可避免船舶在浅水航道上,向下喷出水流而激起泥沙杂物对倒航斗1和推进泵产生刮伤、侵蚀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顺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顺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84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