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8867.8 | 申请日: | 2007-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27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58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电连接器,如图10所示,其包括绝缘本体(图未示)、遮蔽壳体及容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图未示)。其中遮蔽壳体包容在绝缘本体外面,以防电磁干扰。该遮蔽外壳1包括顶壁10、底壁11、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底壁11两侧中部设有第一通槽111、第二通槽112。由底壁11靠近左侧壁12,右侧壁13两侧冲压出两个接脚,分别为接脚121与接脚130,以将电连接器固定在电路板上。两接脚分别由两侧壁12、13外部向下延伸,该插脚121冲压成形之后便形成所述第三通槽113,插脚130冲压成形之后便形成所述第四通槽114。且第三通槽113与第四通槽114分别平行位于第一通槽111、第二通槽112前面。对于设计者而言,因为接脚是从底壁借料而生成,也有可能从侧壁上借料而生成,因此其将影响到底壁、左侧壁及右侧壁上其它各结构部件的位置的布置,不便于设计;且因为第一通槽与第三通槽之间,及第二通槽与第四通槽之间的距离很近,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就很弱,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当电连接器插头多次插拔之后很容易将电连接器底壁上两通槽之间的连接部分弄断。且当插头4的对接头41插入遮蔽壳体1时,并与电连接器对接,由于对接头41上设有两个卡点411,对接时卡点411首先经过通槽113和114,分别于通槽113和114形成卡扣,然后需要继续向内插接才会与通槽111和112形成卡扣,此时这一卡扣位置才会使插头4的导电片(图未标)与电连接器的端子形成电性连接。这样对于使用者而言,当卡点在通槽113和114形成卡扣时,就容易误以为对接头41完全对接,造成插头4与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不稳定,影响使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能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遮蔽壳体上的接脚的设置不会影响到电连接器各个壁上其它结构部件的位置的布置,方便设计。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插设于该绝缘本体上;及一遮蔽壳体,其至少部分包覆于该绝缘本体中,该遮蔽壳体包括一顶壁、一底壁及两侧壁,该遮蔽壳体设有至少一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包括一设于侧壁外侧的主体部、一用于连接主体部与侧壁前缘的连接部、一第一接脚,及位于主体部与接脚之间的弯折部。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于遮蔽壳体上设有固持部,该固持部是由遮蔽壳体的侧壁前缘延伸出来,因此不会影响遮蔽壳体各个壁上其它结构部件位置的布置,且如此也可以避免下底面上开设多余的开孔,而使底壁的料比较足,使公头在多次插拔置后电连接器也不会出现断裂,且当插头与该电连接器对接时,因为底壁上只开设有与插头上两卡点对应的两个开孔,因此使用者不会插接错误,卡点会直接卡于这两个开孔内,能够一次到位;同时由于固持部包括的接脚是通过弯折部与主体部相连,因此不需要再改变电路板的布局,焊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与电连接器插头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遮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遮蔽壳体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8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插头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插头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该电连接器1与设有卡点的电连接器插头4相配合。
该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0,容设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30以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20,其中遮蔽壳体20包容在绝缘本体10外面,以防电磁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88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