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9438.2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15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殷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殷海东 |
主分类号: | A61B5/11 | 分类号: | A61B5/1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雅平 |
地址: | 51012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脊椎 旋转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疗中的脊柱外科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够测量脊椎旋转的测量仪。
背景技术
脊柱侧凸是一种在三维空间发生和发展的畸形,脊椎的轴向旋转是脊柱侧凸的基本畸形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脊椎旋转的测量方法均是根据病人术前的影像学资料来判断,其中以X线和CT最为常用,但X线测量旋转存在较大的误差,文献报道其测量旋转的误差高达20°,精确度远不及CT,目前国内外多篇权威文献均证实CT是测量脊椎旋转的“金标准”,但目前尚无有关术中行CT扫描的报道,其原因在于: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脊柱侧凸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再做CT检查是不人道、不现实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无法实现。正因为上述原因,手术医生只有根据术中的X线检查(C臂)来大致评估脊椎的旋转,其测量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均明显低于CT。此外,在脊柱侧凸患者手术过程中,脊椎的旋转会因患者的体位改变、麻醉、手术等因素的作用下随时发生改变,术前根据CT所测出的旋转度并不能代表术中的旋转,从而导致术前测量难以用于指导术中。而受椎弓根形态、直径所限,脊柱外科手术中关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向和角度均有严格要求(如在腰椎则要求螺钉外展10°~15°),以免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侧壁而致脊髓、神经损伤。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存在手术操作的高精确性要求同术中脊椎旋转的测量方法低精确度的矛盾,临床医生迫切需要一种能在手术中使用方便、精确度高、可重复性好的仪器来用于术中脊椎旋转的测量,并且该仪器的测量结果应与CT测量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本人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权威数据库检索(Pubmed、Medline、SCI、CBM、CNKI等)后证实,目前尚无一种方法或仪器可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简单、精确、即刻地测量出脊椎旋转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能够在手术中方便地测量患者的脊椎的旋转角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包括一个量角器、两根导针、一条铅垂,所述量角器、导针、铅垂通过一个固定轴可转动相连,所述固定轴穿过量角器的圆心并垂直于其平面,所述固定轴上设置有可绕轴心自由转动的转动套,所述铅垂连接在转动套上,所述两根导针的长度相同。
所述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还包括一个指针,所述指针的一端与固定轴转动相连。
所述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还包括一个手柄,所述手柄通过固定轴与量角器固定相连。
所述的固定轴为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该技术方案的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结构简单,在手术中,利用术前CT在脊椎上确定的两进钉点的位置,将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的两根导针通过已确定的两个进钉点位置,就可以根据铅垂和量角器确定脊椎在术中的旋转角度,也可以根据指针和量角器确定椎弓根钉的进钉方向、角度,从而可以将术前的测量结果用于指导术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脊椎旋转测量仪是由不锈钢量角器1、手柄5、两根导针2、一根指针8、一条铅垂3等组成,它们由穿过固定于手柄5远端的螺栓4将上述组件串连成同心圆结构,该螺栓4的轴心穿过量角器1的圆心,该螺栓4有多个轴段,分别安装导针2、量角器1和手柄5、铅垂3、指针8。螺母7和垫片10将量角器1和手柄5夹紧固定,螺母9装在螺栓4的最外端,防止指针8脱落。两根导针2完全等长,导针2和指针8可在螺栓4上转动,该导针2和指针8与螺栓4的配合为紧配合,这样,导针2和指针8在螺栓4上的转动就略有阻力,不会随意转动。螺栓4上有一个转动套6,该转动套6可在螺栓4上自由转动,铅垂3连接在转动套6上,由于转动套可在螺栓上自由转动,从而保证铅垂线在测量仪工作时始终在竖直状态。量角器1的刻度与普通量角器的刻度不同,它的0刻线设置在量角器的中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殷海东,未经殷海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94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