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簧式接触探针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61457.9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99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林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卞华欣 |
地址: | 52392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接触 探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探针式连接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弹簧式接触探针。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产品纷纷面世,诸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等便携式设备已被广泛使用,此类便携式设备采用的电源大多为可反复充电电池,因此,可充电电池也被广泛应用。电池与用电设备之间一般通过连接器接触,现有常用的连接器一般包括针轴、内管和弹簧,弹簧设置在内管的腔体内,针轴套接在内管的腔体内与弹簧接触,针轴与内管、弹簧铆合为一体,针轴在外力和弹簧的作用下可以作上下垂直运动,当某些场合,需要把针轴做得比较细长时,由于针轴与弹簧的接触面是平面,针轴做上下运动时会发生偏移,即偏离原针轴与内管所在的中心线,在点接触精度要求高的场合,现有的连接器往往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影响设备的电连接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不足而提供一种弹簧式接触探针,它克服了现有连接器针轴在上下移动时会发生偏移的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弹簧式接触探针包括内管、弹簧、与内管相连接的针轴,内管开设有盲孔,弹簧装设在该盲孔内,针轴底部端面成型有与针轴同轴的倒锥体,弹簧一端与针轴底部的倒锥体接触,另一端与内管的盲孔底部相接触,所述针轴靠近倒锥体的一端设有两个限位台阶,两限位台阶之间形成一限制针轴上下活动的限位区,内管的内壁设有限位凸缘,且该限位凸缘位于针轴的限位区内。
所述的限位凸缘为内管内壁形成的连续环形凸缘。
所述的限位凸缘为内管内壁形成的间断凸点。
所述的针轴外露端的端面为圆球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因为针轴的一端为倒锥体形状,弹簧直接与倒锥体套接,倒锥体的设置可以使针轴起到定心作用,在针轴做上下运动时,能使针轴的轴线与内管的轴线始终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使针轴与用电设备保持精确接触;另外,针轴上下运动的限位通过在针轴上设置台阶和内管内壁设置凸缘即可实现,内壁的凸缘可以通过在内管外壁滚压凹槽或打点的方式实现,采用这种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便于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2、3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其包括内管1、弹簧2、与内管1相连接的针轴3,内管1开设有盲孔11,弹簧2装设在该盲孔11内,针轴3底部端面成型有与针轴3同轴的倒锥体31,弹簧2一端与针轴3底部的倒锥体31接触,另一端与内管1的盲孔底部相接触,所述针轴3靠近倒锥体31的一端设有两个限位台阶32,两限位台阶32之间形成一限制针轴3上下活动的限位区33,内管1的内壁设有限位凸缘12,且该限位凸缘12位于针轴3的限位区33内,所述的限位凸缘12为内管1内壁形成的连续环形凸缘,该环形凸缘可以通过在内管1外壁滚压凹槽形成,所述的针轴3外露端的端面为圆球面形状,能确保针轴3在弹簧2的推动下与用电设备保持点对点的精确接触。
见图4、5、6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一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凸缘12为内管1内壁形成的间断凸点,该间断凸点可通过在内管1外壁打点形成,打点个数可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四个或多个,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4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