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1555.2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03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肖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身份 自动识别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图像识别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人脸自动识别研究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或者标准的人脸图像库上进行的。比如,英国剑桥大学采用ORL标准人脸图像库、美国Yale大学采用标准人脸图像库、US Army采用FERET人脸图像库、Umist实验室采用多姿态标准人脸图像库进行人脸自动识别研究。标准人脸图像库提供的人脸特征参数处于静止和稳定的状态,一旦建立了就不会改变。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由于人脸通常处于活动状态,因此采用标准人脸图像库进行识别,其识别率低下。
对于活动的人脸自动识别问题,现在多数研究只是在摄像机处于静止状态下对活动的人脸进行识别,摄像机拍摄活动的人脸角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并且这些研究通常只采用单个摄像机对活动的人脸进行识别,因而准确率较低。
此外,目前对车牌号码的自动识别研究,现有的识别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识别出不完整或者倾斜以及模糊的车牌字符。
现有的停车场所的入口处和出口处一般都设置一个摄像头来识别车牌,主要用来计时收费,而安全性的考虑是靠停车卡,如果车主将停车卡置于车内,那么盗车贼将能顺利地把车开出停车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安全性能好的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如图1所示,包括三个摄像头1,三个用于控制单个摄像头1上下运动的转动电机一4,三个用于控制单个摄像头1左右运动的转动电机二5,一个用于控制三个摄像头1整体左右运动的转动电机三6。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述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还可以包括感应式IC卡读写器2、指纹识别装置3以及声音识别装置7。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够在实际环境中,实时、准确、自动地识别出活动的人脸信息与车牌信息,识别范围宽,识别准确率高,特别适合于停车场所的监控,也适合于民航机场、车站码头、边境口岸、军事要地、政府机关、住宅小区、公路收费站等场合对来往的人员与车辆进行监控。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之摄像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包括3个摄像头,7个电机,通过7自由度立体视觉装置来追踪活动的人脸与车牌;用两个摄像头来追踪活动的人脸,用另外一个摄像头来识别车牌,即包括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和一个车牌识别系统。
人脸识别系统由基于分形编码图形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和人脸样本图像库,以及更新人脸样本图像库的人脸数据更新部分构成。所述的人脸识别算法以人脸图像中的像素块作为基元,寻找像素块与像素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成带循环植物,获得每个像素块最终收敛时的仿射变换参数。并对一般情况下带循环植物的生成过程进行详细地描述,通过定义合适的距离度量来识别人脸。
车牌识别系统,用于识别出车牌号码。所述车牌识别系统由将车牌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的车牌图像预处理部分、用于定位车牌图像中车牌号码区域的车牌定位部分、用于提取单个车牌字符的车牌字符提取部分,以及用于识别所提取出的单个车牌字符的车牌字符识别部分构成。
应用于停车场时,入口处采集车牌信息和人脸信息,出口处检验核实车牌信息是否与人脸信息相对应,如果对应不上则不予以放行,从而使停车场的车辆更加安全。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还包括感应式IC卡读写器2、指纹识别装置3以及声音识别装置7。
应用于停车场时,入口处不但采集车牌信息和人脸信息,而且还可以由车主加以选择其它备用的防盗方案。感应式IC卡读写器2可以是读取停车场的专用卡,也可以是二代身份证,还可以是其它形式的IC卡。车主可以选用指纹识别装置3来防盗,进入时采集指纹后,出去时必须输入相应的指纹。也可以选用声音的口令来防盗,出去时需由本人用相同的口令才能顺利通行。
本实用新型也同样适合于民航机场、车站码头、边境口岸、军事要地、政府机关、住宅小区、公路收费站等场合对来往的人员与车辆进行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5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