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1997.7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58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吴立华;陆应祥;余宙生;方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利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F24C7/06;F24C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炊饮加热用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电磁炉的加热炉面主要是以平面为主,电器元件多是设在炉面下的炉体内部,当使用电磁炉煮食时,炉面下的电器元件也一并承受锅具的重量,很容易造成电器元件的损坏,缩短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限制了锅具所能承载的重量范围。另一方面,现有电磁炉将感温元件设在炉体内部,采用间接感温,通过运算判定锅具温度,由于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使得判定的一致性差。还有一种方式是将电磁炉的感温元件设在炉面上与锅具底部直接相接触,这种结构的电磁炉工作时由于电器元件自身热量以及感温器受面板温度干扰,影响到感温的准确性,使锅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温度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面为柱面,感温准确,使用寿命长,工作稳定性好,热效率高,成本低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磁炉,包括锅具、炉体、电磁加热线圈、电磁加热控制板、散热风扇和锅具温度传感器,所述炉体具有环状柱体通孔结构,电磁加热线圈环绕在柱体上。
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完善:
所述环状柱体通孔结构为圆柱孔。
所述环状柱体通孔结构为正多边形孔。
所述锅具温度传感器可转动地设在炉体的一侧,具有弹性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重量直接由桌面或地面承受,无需在电磁炉上设置承重面板,不仅避免电器元件由于承受重量造成损坏,增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还降低了成本,同时也能满足大容量煮食的要求;锅具温度传感器设在控制面板内表面,不与电磁炉发热部件相接触,避免了炉体的温度对锅具温度传感器感温准确性的影响,能更加准确地测出并及时控制锅体的温度,使煮食达到最佳的温度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磁炉的结构总装示意图;
图2为电磁炉炉体的侧视图;
图3为电磁炉A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磁炉B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6为电磁炉实施例1炉体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7为电磁炉实施例2炉体的立体图;
图8为电磁炉实施例3炉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3、4、5、6所示,一种电磁炉,包括锅具1、炉体2、电磁加热线圈3、电磁加热控制板4、散热风扇5和锅具温度传感器6,所述炉体2具有环状柱体通孔结构21,电磁加热线圈3环绕在柱体7上。
如图1、5、6所示,所述环状柱体通孔结构21为圆柱孔。
如图7所示,所述环状柱体通孔结构21为正六边形孔。
如图8所示,所述环状柱体通孔结构21为正四边形孔。
如图1、3所示,所述锅具温度传感器6可转动地设在炉体2的一侧,具有弹簧61作为弹性支撑结构。
如图1、3、4所示,所述的锅具1下部的横截面积比上部小,下部横截面的形状与锅具通孔结构21配合。
如图1、3、4所示,所述的锅具1底部内侧设有独立的、可更换的、筒状的感应加热环8。
为进一步了解电磁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对电磁炉的工作过程作说明。
参见图1,锅具放置在炉体上,迫使锅具温度传感器围绕支点62转动,而弹簧61使得锅具温度传感器能与锅具外壁紧密接触,电磁炉工作时,通电的电磁加热线圈3产生交变的磁场,磁场在感应加热环8上产生涡流,使感应加热环8自身发热,对锅具1内的物质进行加热,锅具1锅体也同时被加热,锅体的温度被锅具温度传感器6感知,电磁加热控制板4根据锅具温度传感器6的温度值来控制输出功率,保持锅具的温度稳定在设置温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利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利电器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