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以堆叠纱线卷轴之固定座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2122.9 | 申请日: | 200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38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林英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英麟 |
主分类号: | B65D85/04 | 分类号: | B65D8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2000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以 堆叠 纱线 卷轴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以堆叠纱线卷轴之固定座。
背景技术
目前纺纱同业间纱绽之包装乃是将外缘缠绕纱线之纱线卷轴套插于包装用固定板之固定座上,便于纱线卷轴以堆叠的方式包装运送。
如图4所示,传统的固定座40是由上、下固定件41,42对应叠接组合而成,为中空环形体,于对应位置上匹配设有可以彼此嵌扣之卡槽411与卡钩421,让上、下固定件可以借由卡槽与卡钩的扣合而结合(如图5所示),成为一个两端具有块体412,422之固定座,让两个纱线卷轴20可分别套插固定于异侧的块体上,成为堆叠的关系(如图6所示)。
前述传统固定座系由两个独立元件所组成,且卡钩与卡槽的形状不同,因此上、下固定件必须以不同形状之二套模具分别成型制造,以致于需耗费不赀的模具成本;再者,由于纱绽的体积庞大且笨重,而上、下固定件乃是透过嵌合的关系结合成一体后直接套置在固定板30上,让组合后的固定座与固定板并无任何固定设施存在,因而在拆卸纱定时,若是块体与纱线卷轴过于紧密结合,常会连带将固定座一起拔离固定板,以致必须再第二次施力进行脱套动作才能让纱绽与固定座彼此分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动作,但是就整个作业上而言,却是一项严重影响卸装效率的大问题,不但耗费作业时间,相对也必定会增力营运成本;除此之外,基于前述固定座脱离固定板而需不断重覆套装于固定板的问题,亦可能会造成固定板供块体穿设之穿孔产生扩孔,造成固定座因晃动而无法稳固结合于固定板上,使得纱绽堆叠时可能产生倾倒之虞,提高固定板的更新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成本较低、纱线卷轴容易卸离,避免在卸离纱线卷轴的同时一并脱离固定板的纱线卷轴固定座。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固定座乃是一体成型之构造,相较于传统由分离构件组成的设计,模具所耗费的成本可相对缩减,另外,在构造上主要在于套接部外缘布设有复数个卡块,让套接于套接部上的纱线卷轴轴孔内缘可与卡块形成点接触的迫紧结合关系,获得良好的结合效果,另在基板上亦设有一插槽,借此,拆卸器具可穿过此插槽而推顶纱线卷轴,轻松地将纱线卷轴顶离固定座。
本创作之另一目的在于让固定座能够更稳固地结合在固定板上,避免固定座因晃动而无法稳固导致纱绽堆叠时可能产生倾倒之虞;主要在于固定座之基板上布设有复数个定位键,此定位键可嵌合于固定板匹配设置之缺口,让基板不会相对固定板产生旋转运动。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之立体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之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立体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揭构造之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创作之使用例图;
图4为传统纱线卷轴固定座之立体分解图;
图5为传统纱线卷轴固定座之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6为传统纱线卷轴固定座之使用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A、1B,图中所示本创作之用以堆叠纱线卷轴之固定座,首先要强调一点,此固定座10乃是一体成型构造,在制造时只需开设一套模具即可,因此在成本上可以较为简省。
请配合图3所示,前述之固定座10主要是由一基板11、设置于基板11上用以供纱线卷轴20套插之套接部12,以及复数个布设于基板11上之定位键13所构成;其中基板11是为一片面积至少大于纱线卷轴20端面面积之板块,其上除了设有前述之套接部12及定位键13之外,另外还设有至少一个插槽14,让拆卸器具(图中未示)可穿过此插槽14而推顶纱线卷轴20,轻松地将套插于套接部12上之纱线卷轴20顶离。
套接部12则是由二个设于基板11上之扇形柱块121,121′所组成,套接部12之自由端形成有朝内收束之斜导面122,可导引纱线卷轴20插套于套接部12上;为了避免套接部12之外径过小而让纱线卷轴20插套于套接部12时有松离之虞,或是外径过大而造成纱线卷轴20插套或脱离困难的情形发生,因此在实施上,套接部12之外径尺寸可以设计成略小于纱线卷轴20中心轴孔21直径,并在扇形柱块121,121′外缘布设有凸出之复数卡块123,让纱线卷轴插套于套接部时,卡块123可以紧抵于纱线卷轴20中心轴孔21之内壁面上而垂立,使纱线卷轴20与卡块123形成点接触的结合关系,进而可以确使纱线卷轴20稳固结合于套接部12外缘,同时在脱离时也不会产生结合力量过紧而不易拔离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英麟,未经林英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21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