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节能曝气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3262.8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37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唐传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传祥 |
主分类号: | C02F3/22 | 分类号: | C02F3/22;C02F3/12;C02F7/00 |
代理公司: | 岳阳市科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彭乃恩;陈庆元 |
地址: | 414000湖南省岳阳市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特别指对微污染源水、有机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高效节能曝气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程中,人们采用曝气方法来满足好氧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氧量,因此,鼓风曝气系统成为这种处理方法的最主要部分。曝气系统的能耗占整个处理厂的60~80%左右,因此,设计一个高效节能的曝气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曝气系统的优劣以及运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的效率和经常运转费用,有的甚至影响整个污水处理厂运转的成败。目前,业界对单个曝气器的研究较多,对鼓风曝气系统的研究较少。当前,鼓风曝气系统大多采用单立管枝状管网供、配、布气。在枝状管网中,从风机出口到曝气池底的供、配、布气管路,有如树枝状,因此,供、配、布气可靠性差,当任一段管路损坏时,在该管路以后所有管路就会断气。另外,枝状管网供气可靠性差,阻力大,布气不均衡,能耗高。再者,目前在工程中安装在布气支管上的曝气器大多采用按小孔截留原理设计的橡胶膜片微孔曝气器,橡胶膜片极易被糖类生物垢堵塞,憋气胀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创新,提供一种安装简单快捷、使用方便、运行安全可靠,并尽可能减少管道阻力损失,使曝气器处压力相等或接近的高效节能曝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设在曝气池里的供气管道、配气管道、布气支管、曝气器,其特点是:供气管道采用至少两根将外部空气输至曝气池内的配气管道,配气管道采用环管的结构,布气支管均设在配气环管的范围内,布气支管上开有不规则孔径的布气孔,并安装有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使空气在配气环管的范围内释放,布气支管上设有可调节固定支架,用于调整池底配气管道,布气管道和曝气器的水平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进入曝气池的配气双立管、池底配气环管、池底布气支管、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优化组合成一个高效节能曝气系统。该系统能确保曝气池内供气安全可靠、布气均匀、阻力损失小,能确保曝气池内点(曝气器)、线(布气支管)、面(配气环管)均衡布气,并可避免配、布气和局部短流现象。既能满足池内需氧要求,又能满足搅拌混合、基质反应要求,真正做到高效节能。本实用新型在同等工艺条件下,和其它形式的曝气系统相比,可节能40%,投资可节省30%左右。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好氧生物曝气池,也可适用于老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挖潜改造,其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进入曝气池的双立管2、配气环管3、布气支管4、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5、可调节固定支架6、排水导管7、单元系统排水导管8、放泄孔9、单元系统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2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设在曝气池里的供气管道、配气管道、布气支管、曝气器,其特点是:供气管道采用至少两根将外部空气输至曝气池内的配气管道,配气管道采用环管(2)的结构,布气支管(3)均设在配气环管的范围内,布气支管(3)上开有不规则孔径的布气孔,并安装有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4),使空气在配气环管(2)的范围内释放,布气支管(3)上设有可调节固定支架(5),用于调整池底配气管道,布气管道和曝气器的水平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供气管道为双立管(1),双立管(1)一端连接风机出口的相关管道,另一端连接配气环管(2),配气环管(2)上还设有排除积泥的单元系统排泥管(9)。所述的配气环管(2)和布气支管(3)水平设置在曝气池内。所述的配气环管(2)四角端点底部各开有一放泄孔(8)。所述的布气支管(3)上设有排水导管(6、7),用于事故状态下或检修时排除管内积水。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精确、严格的整体,在符合实际工艺条件和业主要求下,根据曝气池的大小,可设计成一个单元系统,也可设计成N个单元系统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传祥,未经唐传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32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