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产磁性铁精粉立窑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3589.5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8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胡俊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俊旭;刘健 |
主分类号: | F27B1/00 | 分类号: | F27B1/00;F27B1/1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2000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磁性 铁精粉立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磁性Fe3O4铁精粉的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将含Fe2O3的铁矿采用立窑还原成磁铁矿的立窑。
背景技术
磁性铁精粉是指粉状的Fe3O4。目前,磁性铁精粉生产中需要将赤铁矿等铁矿在立窑内还原成磁铁矿。其立窑属于间歇式生产,其内为负压,顶部为原料进口,内腔从上至下依次为进料段(预热段)、还原段和冷却段,上下同径,即进料段和还原段、冷却段的内径相等。这种的立窑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因进料段和还原段、冷却段的内径相同,加料后立窑内腔基本上被固体物料充满,内腔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还原气体,立窑内未形成充分的还原环境,致使还原气体与固体物料无充分的接触机会,只有增加反应物的停留时间以实现完全反应,常常出现铁矿还原不充分的情况,只能采用一次一窑法保证反应效果;2、还原反应需要氧气的参与,现有技术是使立窑内腔处于负压状态通过进料口吸入空气,以保证还原段有氧气不断进入,其副作用是冷却段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氧气进入,已被还原的磁铁矿在高温下又与氧接触,出现磁铁矿被二次氧化的情况;3、煤通常既作还原剂又作燃料,都是从立窑上端入口一次性加入,作不同用途的煤没有人为区分,其燃烧过程不能控制,致使窑内温度无法控制,如窑内温度过高,铁矿中的Fe2O3与二氧化硅结合形成硅酸铁,不利于后续工艺的磁选。4、由于燃烧空间有限,不能实现喷煤燃烧。综上所述,现有的铁矿立窑还原属于间歇式生产,其合格率一般仅为50%左右,生产效率低,不能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需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产品合格率达98%的立窑,它具有降低原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产磁性铁精粉的立窑,顶部为原料进口,内腔从上至下依次为进料段、还原段和冷却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料段的内径小于还原段的内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立窑侧面设置有供燃料煤和空气喷入的喷入口,所述的喷入口的位于还原段内。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料段的内径与还原段内径的差值与喷煤入口内径的比值为1∶0.5~1∶2。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料段的内径与还原段内径的差值与喷煤入口内径的比值为1∶1。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立窑冷却段下联接的出料管道延伸至封闭式容器内。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封闭式容器为水封式容器。
物料在立窑内的反应过程为:
一、作为燃料的煤与空气同时喷入窑内,在窑内燃烧,产生CO2,铁矿物料与原料煤混合均匀从上部进入立窑内,物料形成自然堆积角并与立窑内壁形成环状还原空腔,原料煤(C分子)与燃烧喷煤中的CO2结合,产生充足的CO,立窑内呈正压状态,构成理想的还原环境。
C+CO2→CO
二、赤铁矿在正压状态下的还原气氛中被还原。
CO+C+Fe2O3→Fe3O4+FeO+CO2
三、全部的赤铁矿被充分还原后,得到反应产物Fe3O4,反应产物Fe3O4经过冷却段冷却,经管道直接落入封闭式容器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立窑的进料段内径小于还原部份的结构,一方面限制了原料的加入速度,另一方面利用颗粒物料在落下过程中能形成自然堆积角的特性,使原料物料能在立窑内的还原段形成自然堆积角,物料与立窑还原段内壁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燃料煤喷入此空间内,与空气结合进行燃烧,此空间起到了喷煤燃料室的作用,在为窑内提供热能的同时使还原煤能与CO2反应生成CO,保证了反应所需的还原剂,使Fe2O3能充分反应,使连续进入窑内的原料在此空间内能迅速完成反应,为连续生产创造了条件,并使立窑内的压力呈正压状态,反应产物可从窑底不断输出,实现连续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俊旭;刘健,未经胡俊旭;刘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35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