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装于门窗上的滑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4536.5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01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詹惇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惇昇 |
主分类号: | E05D13/00 | 分类号: | E05D1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为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门窗 滑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装于门窗上的滑动机构,尤指一种具有可伸缩的滑动块的滑动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房子的空间有限,因此,在空间设计方面使用了一些拉门(轨道门)的设计,其是于门的上下设有固定位置的滑轮,而其缺点在于安装不易,需先倾斜插入上侧或下侧的轨道后,再置入另一侧的轨道内,同理,现行所使用的窗户亦采用相同的设计,来达到开关的目的;但是,其缺点在于滑轮必需固定在门或窗的框架上,且露出部份于框架外,往往在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撞击而损坏;再者,其固定位置的设计,倘若门框或窗框有误差产生时,就很容易在滑动中脱离轨道而掉落,非常危险。又,其滑轨置于轨道内时,会有空隙存在,令轨道门或是窗户在推移时,其滑轮仅贴靠在轨道其中一侧边上滑移,在推移时产生偏斜,而使得轨道门无法很顺畅及平稳的推移,并且,使门与门(窗与窗)之间会产生缝隙,容易让灰尘或是昆虫进入室内,而产生其它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可伸缩的滑动块的组装于门窗上的滑动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装于门窗上的滑动机构,包括一壳体、一滑块组、及一用以活动固定该滑块组位置的定位部,该壳体于一侧设有一容置槽,于该容置槽的垂直侧设有一长条孔;该滑块组置于该容置槽,并可于该容置槽内上下移动,其包括一座体、滑动块和一第一弹性组件,该座体设有一槽,该槽的位置对应上述长条孔;该定位部包括一第二弹性组件及一按压块,该第二弹性组件置于该座体上的槽内,该按压块置于该第二弹性组件的端部,其包含一按压部及至少一止抵部;其特点是:所述壳体为塑料壳体,该容置槽内侧面设有至少一靠抵部,所述滑动块至少为三块,该滑动块置于该座体的上侧,该第一弹性组件的一端与该塑料壳体连接,另一端与该座体下侧抵接;所述止抵部的位置对应于该靠抵部设置。
如此,当该滑块组向下推动至定位时,该定位部会固定该滑块组相对于该塑料壳体的位置,而收纳该滑块组。
本实用新型利用该定位部来控制该滑块组是否突伸于该塑料壳体外,并于该滑块组与该塑料壳体之间设有一第一弹性组件,当结合于门窗置入该滑轨时,该滑块组即可随着门与滑轨之间距离的改变,而调整该滑块组与塑料壳体的距离,保持一该滑块组持续抵触于该滑轨,因此,滑轨组可弹性调整位置的功能,克服了已知技术在门与滑轨无法配合的状况,就不能组装或是推动行进等问题。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滑块组上设有至少三个滑动块,各滑动块的顶面呈弧面状,而各相邻的滑动块呈交错排列,使得滑轨的两侧边皆有滑动块抵靠,故门或窗不会在滑轨内晃动,而可顺畅滑行,并且,两相邻滑门间的间隙亦不会产生,可防止昆虫延此缝隙进入。
另外,本实用新型利用塑料材质直接射出成型大部份的组件,因此,减轻了重量,降低了运送成本,并且在安装时也较为简便。
为能对本实用新型有进一步的了解,故揭露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如下。配合图式、图号,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4为图1的侧视图。
图5为图1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0……塑料壳体 11……容置槽
12……长条孔 111……靠抵部
20……滑块组 21……座体
211……槽 22……滑动块
23……第一弹性组件 30……定位部
31……第二弹性组件 32……按压块
321……按压部 322……止抵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组装于门窗上的滑动机构,其包括一塑料壳体10、一滑块组20及一定位部30,其中该塑料壳体10内设有一容置槽11,于该容置槽11的垂直侧设有一长条孔12,该容置槽11内侧面设有至少一靠抵部111;该滑块组20置于上述容置槽11,并可于该容置槽11内上下移动,其包括一座体21、至少三个滑动块22及一第一弹性组件23,其中该座体21设有一槽211,且该槽211的位置对应上述长条孔12的位置,再者,各滑动块22置于该座体21的上侧,该第一弹性组件23的一端与该塑料壳体10连接,另一端与该座体21下侧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惇昇,未经詹惇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45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