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用式中水道节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4593.3 | 申请日: | 200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3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全坤 |
主分类号: | E03C1/12 | 分类号: | E03C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6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用 水道 节水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水装置,特别是一种收集、储存自家的洗衣水自用于清洗性杂用(拖地、擦家具、擦门窗、擦楼梯、洗涤器物、洗车)的自用式中水道节水装置。
二、背景技术
“中水”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不同于给水(上水)、排水(下水)的一种供水方法。由于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故名为“中水”。中水是把生活废水经过技术处理后,作为非饮用水使用。日本从1955年开始中水回用,随后在以色列、美国等国得到应用和推广。我国的中水道技术发展和应用是从改革开放时由北京市率先开始的,随后推广到天津、济南、厦门等城市。
中水可视为水资源有效利用或第二水源(替代水源)的一种形式,在严重缺水的地区,中水道技术更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综合节水技术。但在全球性水资源匮乏的今天,中水道技术推广应用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在国际上,没有普及到所有国家,特别是在一些缺水或严重缺水的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普及程度却相当低;在国内,远没有普及到所有城镇,即使已局部建立中水道设施的城市,设施运行率也不高,中水道技术在我国推行也有近30年了,但对大多数普遍百姓来讲,中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中水道技术推广应用不理想,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水道系统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改进和完善。
现在的中水道技术实际上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中水回用,所以中水道技术又叫中水回用技术,它是各个用水户的生活废水统一流向污水处理场,集中进行过滤、净化等技术性处理之后,再输送回各个用户,作为非饮用性用途。这种方式一是需要大型污水处理场所、设施和中水道系统管网;二是各个用户的生活废水在流向污水处理场的过程中,因经过下水道交叉感染而加深了废水的污染程度,因而加重了污水处理难度,降低了中水的安全可信度。
因此,应用和推广中水道技术主要有两个制约因素,分别是经济性与安全性。在经济性方面,该问题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水道系统涉及建设环节的中水管线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用环节的中水设施设备运行保障和水质保证等,同时在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一旦中水设备发生故障或设备检修时,如何供水的措施,这些都使得中水道系统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在安全性方面,使用者对于中水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当使用于皮肤接触性的用途时,其接受度低。以北京市市政设计院于1986年所做的中水回用民意问卷结果为例,用于浇绿地及冲厕用途者,反对者均在5%以下;用于洒马路及洗汽车者,反对者也均在10%以下;而用于洗手、洗澡及洗衣用途者,反对者均在95%以上。此一结果,与美国的问卷结果颇为相似。
中水回用技术最大缺陷在于,没有区分中水水源与中水用途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统一的采水与供水模式。从中水水源上说,不区分第一次用过水的水质如何,一律经过下水道排向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理;从中水用途上说,不区分用户对中水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一律从污水处理场铺设中水管道到各用户终端,供给中水。由于没有区分中水水源与中水用途的具体情况,没有采取分类处理的方法,导致了高成本与低安全感问题的发生,影响了中水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其实,中水水源的质量是有很大差别的。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用于做饭、饮用、洗菜、盥洗(漱口、洗脸、洗手)、洗澡、洗衣、冲洗厕所、清洗性杂用(拖地、擦家具、擦门窗、擦楼梯、洗涤器物、洗车)这几个方面。除做饭、饮用外,其余的生活用水是可以重复使用的,都可视为中水水源。其中,洗菜、盥洗(漱口、洗脸、洗手)水污染程度低,属于优质的用过水;洗澡、洗衣水一般在第一道工序污染程度较高,属于中度污染的用过水,后续工序的污染程度逐步降低,也趋向于优质的用过水;冲洗厕所、清洗性杂用(拖地、擦家具、擦门窗、擦楼梯、洗涤器物、洗车)的用水污染程度严重,属于重污染的用过水,尤其以冲洗厕所的用水污染最为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全坤,未经刘全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45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机风罩
- 下一篇:一种LC型接收器的组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