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氢氧燃料阻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4628.3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37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唐勇;肖安江;唐盛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娄底市德胜能源设备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0 | 分类号: | F17D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咏;米中业 |
地址: | 417000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燃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使用氢氧混合气体的设备进行气体前级防回火的阻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氢氧气体产气设备与用气设备之间一般连有一个水箱,一方面产气设备产生的氢氧气体由于有较高的温度,需要通过冷却后,再送入用气设备,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回火现象的发生,因此水箱中的水在这里起到的是两重作用,一是冷却,二是阻火。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看到目前用气设备的气体输入管路仍然时有回火放炮现象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回火现象的多功能氢氧燃料阻火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多功能氢氧燃料阻火器,包括一水箱、一由氢氧产气设备而来的气体输入管、一最终连到用气设备的气体输出管,在所述水箱的内部上方有一个盛有挥发可燃性液体的内冷箱,所述气体输入管穿过内冷箱插入水箱的水中,内冷箱的上部有氢氧进气孔,水箱内气体所占空腔与内冷箱上的氢氧进气孔相连通,并且内冷箱中液体上方是挥发可燃性气体与氢氧气体的混合腔,所述气体输出管与该混合腔连通。
所述水箱顶部有卸压阀,水箱的最高水位处有一溢流阀,内冷箱和水箱分别有一个加液防爆阀,内冷箱上装有液位计。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水箱内设置有内冷箱,而内冷箱中盛的是挥发可燃性液体,并且内冷箱中液体上方是挥发可燃性气体与氢氧气体的混合腔,因此本实用新型气体输出管输出的是一种既有氢氧气体又有带有挥发可燃性液体的挥发气体。这两种气体的比例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任意调节的。当用气设备以氢氧气体为主要燃料时内冷箱中的挥发可燃性液体挥发后与氢氧气体混合,随同氢氧气体一起作为燃料输出,部分替代氢氧气体,从而达到节约氢氧气体的目的。当用气设备以挥发可燃性液体做主要燃料时,本实用新型可通入少量氢氧气体提高挥发可燃性液体的燃烧效率。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氢氧气体经过三级冷却(一级是水冷,二级是水箱中的气体空腔及水箱壁和内冷箱壁,气体分子的运动,碰壁后,大颗粒的水珠沿壁而下,三级是内冷箱中的气体混合腔),水汽基本除去,由于输出管输出的混合气体改变单一氢氧燃气燃烧速度快易发生回火的特点,使输出的气体回火放炮可能性已经大大弱化,加之水箱中水的阻火作用,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好的阻火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功能阻火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仍具有一水箱1,该水箱的内部上方有一个内冷箱2,水箱1的顶部有一个卸压阀7,上部有一个加液防爆阀9,水箱1的最高水位处有一溢流阀8,气体输入管10一端与产气设备连接,另一端穿过内冷箱2插如水箱1的水中。内冷箱2的上部有氢氧进气孔4,顶部有一个加液防爆阀5,侧部有一个液位计13,内冷箱2中盛有挥发可燃性液体3,通过液位计13可以观察到内冷箱中挥发可燃性液体3的液位,该液位的上方是挥发可燃性气体与氢氧气体的混合腔14,气体输出管11一端与该混合腔14连通另一端与用气设备连接。水箱内气体所占空腔6与内冷箱上的氢氧进气孔4相连通。氢氧气体由产气设备通过气体输入管10进入水箱1的水中进行一次冷却,然后上升到水位以上的空腔进行二次冷却,再通过内冷箱2上的氢氧进气孔4到达内冷箱中的混合腔14中进行第三次冷却,同时与挥发可燃性液体3的挥发气体进行混合,混合之后的气体从气体输出管11输到用气设备。卸压阀7在用户设备万一发生回火时或内冷箱和水箱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能自动卸压,卸压后自动恢复,加液防爆阀(5、9)的阀盖中均有防爆片12,当内冷箱或水箱中的气体压力超过设定值时,防暴片将被冲破,起到防爆作用,同时打开这两个加液防爆阀的阀盖,可以分别用来向内冷箱2中添加挥发可燃性液体3、向水箱1中添加水。由于挥发可燃性液体3作为燃气成分的一种会不断消耗,因此要通过经常观察液位计及时添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娄底市德胜能源设备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娄底市德胜能源设备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46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