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9121.7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08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紫泉标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18;C08K5/56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108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聚乙烯 收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制品、包装材料技术领域,涉及聚乙烯热收缩膜。
背景技术
商品的包装对于商品的储藏、运输、保质、美化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包装方式主要是纸箱包装和捆扎包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产品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的生活更加趋于方便和休闲,对产品的包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随着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开始采用聚乙烯(PE)热收缩薄膜包装来代替纸箱包装和捆扎。聚乙烯热收缩薄膜作为包装具有很多优点:节约材料、降低成本、防潮、卫生、使用方便;包装后的商品美观、节约空间。热收缩薄膜包装可以做到“贴体”包装,使商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的外观;热收缩薄膜包装的包装工艺也特别简单、只要对热收缩薄膜加热便可完成包装过程,提高了商品包装的生产效率。
授权公告号为CN1285663C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了本申请人一项关于“高透明度聚乙烯热收缩膜及其生产方法”,该专利说明书中涉及的高透明度聚乙烯热收缩膜,由包括茂金属LDPE、线性LDPE、LDPE和助剂组成的混合物进行配料、混合,挤出吹塑成型制成。这种高透明度聚乙烯热收缩膜具有透明度高的优点,印刷后使得整个包装更加亮丽和鲜艳;提高了薄膜的表面特性,使包装堆垛更加稳定,运输更加发便。但是由于这种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只有一层结构,一方面刚性比较低,另一方面,成本也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具有更高刚性,成本更加低廉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其特征在于:为三层结构,其中上层和下层均为包括茂金属M-LLDPE、LLDPE、LDPE和助剂组成的混合物膜层,中间层为包括LDPE、LLDPE、HDPE组成的混合物膜层。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采用三层结构,并且其中上层和下层均为包括茂金属M-LLDPE、LLDPE、LDPE和助剂组成的混合物膜层,这使得薄膜的透明度和光泽度都不会降低,中间层采用LDPE、LLDPE、HDPE组成的混合物膜层,使得进一步提高了薄膜的刚性、并且由于LDPE、LLDPE、HDPE原料成本比较低,降低了整个薄膜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层 2,下层 3,中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为三层结构,其中上层1和下层2均为包括茂金属M-LLDPE、LLDPE、LDPE和助剂组成的混合物膜层,中间层3为包括LDPE、LLDPE、HDPE组成的混合物膜层。
其中,上层1和下层2中,茂金属M-LLDPE2~4份,LDPE3~5份,LLDPE2~4份,助剂0.1~0.5份。其中助剂包括润滑剂、增塑剂。润滑剂为滑石粉或硅藻土或硬脂酸或硬脂酸的金属盐,增塑剂为多元醇或多元醇与长链脂肪酸的不完全脂化产物。
中间层3中,LDPE5~7份,LLDPE1~3份,助剂1~3份。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采用三层结构,并且其中上层和下层均为包括茂金属M-LLDPE、LLDPE、LDPE和助剂组成的混合物膜层,这使得薄膜的透明度和光泽度都不会降低,中间层采用LDPE、LLDPE、HDPE组成的混合物膜层,使得进一步提高了薄膜的刚性、并且由于LDPE、LLDPE、HDPE原料成本比较低,降低了整个薄膜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强度和表面特性。
经检测,本实用新型的高透明聚乙烯热收缩膜的透光率达到90%以上,纵横向拉伸强度≥24mpa,纵横向断裂伸长率≥700%,表面摩擦系数≥0.4,热封性好,封口强度≥20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紫泉标签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紫泉标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9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