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装方便的透光檐体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1079.2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71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项敏;曹丹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 |
主分类号: | E04D13/158 | 分类号: | E04D13/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装 方便 透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的屋檐,特别是一种方便安装的透光檐体。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的建筑物的檐体,包括房顶的屋檐、门檐和窗檐,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阻隔雨水,即防止下雨时雨水从窗口或门口流入屋内。现有的屋檐主要采用不透光的材料筑成或制成,并从屋顶或窗口上沿或门口上沿向外延伸。它虽然可以起到阻隔雨水的作用,但是却遮挡了阳光。由于良好的室内采光对于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也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因此,不透光的檐体是无法做到的。
鉴于上述原因,有人发明了采用透明玻璃材料为主制成的檐体,其结构主要是在屋顶或窗口上沿或门口上沿的墙上,向外延伸设置两个互相平行的架体,该二架体上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槽体,安装时,将宽度和厚度相对应的透光玻璃板体插入二架体的槽体内,这样就形成了透光檐体,它既可以阻隔雨水,也可以充分的采收阳光,而且造型也比较美观。
但是,上述透明檐体在安装时需要注意保持二架体之间的间距、和架体上槽体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选择宽度和厚度适宜的玻璃板体。一旦在距离和尺寸上有所差误,檐体会难以定位安装,或者安装后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安装的透光檐体,主要解决现有的透明檐体在安装时需要注意保持二架体之间的间距、和架体上槽体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选择宽度和厚度适宜的玻璃板体的技术问题,安装省力、方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方便安装的透光檐体,包括安装于屋顶或窗口上沿或门口上沿墙面上的二平行设置的架体,其特征在于:该架体上均具有一水平向外延伸的架杆,二架杆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平行设置;该架杆上均具有向内延伸的在相互平行的托架,该托架上端面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橡胶吸盘;一玻璃板体架设在橡胶吸盘上。
所述的方便安装的透光檐体,其特征在于:该架体为直角三角形形状,架杆是架体的水平直角边。
所述的方便安装的透光檐体,其特征在于:二架体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该连接杆连接在架体的垂直直角边上,且连接杆上具有将架体固定在墙面上的固定孔。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安装时,只需要将玻璃板体放置在橡胶吸盘上即可,无需调节架体之间的间距和位置,也无需选择玻璃板体的宽度和厚度,安装十分方便。
2、本实用新型的橡胶吸盘的吸力和玻璃板体的自重可确保玻璃檐体吸附安装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2-架体;
11、21-架杆;
12、22-托架;
13、23-橡胶吸盘;
3-玻璃板体;
4-连接杆;
41-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它们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安装的透光檐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包括安装于屋顶或窗口上沿或门口上沿墙面上的二平行设置的架体1、2,该架体1、2上均具有一水平向外延伸的架杆11、21,二架杆11、2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平行设置。具体设置可以是:架体1、2为直角三角形形状,架杆11、21是架体1、2的水平直角边,二架体1、2之间通过连接杆4连接,该连接杆4连接在架体1、2的垂直直角边上,且连接杆4上具有将架体1、2固定在墙面上的固定孔41。
另外,该架杆11、21上均具有向内延伸的在相互平行的托架12、22,该托架12、22上端面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橡胶吸盘13、23;一玻璃板体3架设在橡胶吸盘13、23上。
安装时,先将架体1、2通过连接杆4上的连接孔41固定在屋顶或窗口上沿或门口上沿墙面上。然后只需要将玻璃板体3架设在橡胶吸盘13、23上即可,橡胶吸盘13、23的吸附作用和玻璃板体3的自重可确保吸附牢固。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10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