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保型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1625.2 | 申请日: | 200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1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程雪峰;程世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雪峰 |
主分类号: | E04D5/10 | 分类号: | E04D5/10;E04B1/66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沈美英 |
地址: | 201823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塑性 体改 沥青 防水 卷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环保型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改性沥青卷材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内部设置有沥青复合胎的柔性防水卷材,另一类是内部主设置有弹性或塑性体改性沥青的耐老化卷材。由于内带沥青复合胎的柔性防水卷材质地柔软、施工方便且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因而颇受大众欢迎,但由于轫性和抗拉性较差、耐老化性能较差而有效工作寿命较短。虽然弹性或塑性体改性沥青卷材耐老化性能较佳,有效工作寿命较长,但价格较贵,不利于推广使用。市场迫切需要一种既价格低廉、又且耐老化的价廉物美型防水卷材产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价格低廉、又利于环保和耐老化的经济实用环保型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本实用新型的环保型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主体由上下覆面层、中间胎体层和改性沥青胶料层组成,其中:上下覆面层由聚乙烯膜充任,中间胎体层由无纺布、网格布聚酯或玻璃纤维构成,改性沥青胶料层分别设置在上覆面层和胎体之间及下覆面层和胎体之间,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沥青胶料层上设置的改性沥青胶料是通过在沥青中加入改性剂对对沥青进行综合改性制造而成,其中包含有沥青、热塑性丁苯橡胶、聚丙烯树脂、废胶粉(废弃物1)、废编织袋(废弃物3)、废机油(废弃物2)和重钙。所述的沥青选用石油沥青,所述的改性剂由高分子聚合物和废弃物及填充料组合而成,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主体为热塑性丁苯橡胶(SBS)和聚丙烯树脂,所述的废弃物中包含有以由热塑性丁苯橡胶制成的鞋底边角料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废胶粉(废弃物1)、使用之前进行脱水处理过的废机油(废弃物2)及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材料的废编织袋(废弃物3),所述的填充料重钙的细度在160-200目之间。
生产时,先将沥青与废机油混合、并升温至210℃~220℃,加入热塑性丁苯橡胶和废胶粉、并在200℃~220℃搅拌2~3小时,加入编织袋和聚丙烯树脂、在200℃~220℃搅拌1~2小时,再加入重钙、搅拌0.5~1小时,控制物料温度为170℃~185℃,制成可供下一道涂布应用的改性沥青胶料。
所述的改性沥青胶料的配比为:热塑性丁苯橡胶(SBS)1-4%、聚丙烯树脂4-10%、废胶粉(废弃物1)3-10%、废机油(废弃物2)5-10%、废编织袋(废弃物3)1-5%,其余为主料沥青,约占总量的40-60%和填充物重钙.约占15-30%。此外,对于主料沥青采用90#沥青和10#沥青可按需并用。
基于上述构思的本实用新型的环保型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由于改性沥青胶料采用了由未经使用过的优质热塑性丁苯橡胶鞋底边角料制成的废胶粉(废弃物1)取代部份热塑性丁苯橡胶(SBS)原料,既有利于节约化工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又消耗了部分废弃物,有利于环保;采用旧聚丙烯编织袋(废弃物3)代替部分聚丙烯树脂,除了消耗了部分废弃物,有利于环保外,还有利于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采用经脱水工艺处理过的废机油(废弃物2)代替新机油,除了消耗了部分废弃物,有利于环保外,还可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采用化学性质稳定的重钙作填料,既改善卷材的高温性能又降低成本。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环保型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有机地综合利用了现代工业中取之不尽的废弃物,使之成为有利于改善本实用新型产品性能的重要材料,并有效减少现有可贵化工原材料的用量,使产品性能得到了极大提高,产品成本获得有效降低,产品的工作寿命得到可靠保障,各项指标均能达到了GB18243-2000中的规定,因而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和显著的实用性和必将拥有的广阔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覆面层 2.下覆面层 3.中间胎体层
4.改性沥青胶料层 5.改性沥青胶料层 6.改性沥青胶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典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雪峰,未经程雪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16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