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鼻咽抓钳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20071688.8 申请日: 2007-06-26
公开(公告)号: CN201061554Y 公开(公告)日: 2008-05-21
发明(设计)人: 王德辉;于华鹏;吴梁光;杜军 申请(专利权)人: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主分类号: A61B17/24 分类号: A61B17/24;A61B17/285
代理公司: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包兆宜
地址: 2000***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鼻咽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手术器械,具体涉及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中抓持和摘除瘤体的鼻咽抓钳。

背景技术

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包括多种入路和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传统的肿瘤外科手术和鼻内镜手术。前者根据瘤体的分级和分期不同,又有鼻侧切开、经硬腭和颅面联合等多种术式,具有切口大、创伤重、恢复慢、面部疤痕等缺点。鼻内镜手术摘除鼻咽纤维血管瘤是在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成熟的术式,和传统的肿瘤外科手术相比,鼻内镜手术不需要面部或硬腭切口,创伤轻微,对鼻腔、鼻窦、鼻咽等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小,恢复迅速等优点。传统手术的复发率约为30-50%,主要因为术中残留,而鼻内镜手术明视下操作能够彻底切除瘤体,复发率降低,Mannetal等报导内镜下切除复发率为0-6.6%;由于创伤小,患者在ICU监护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大大缩短。按照Radkowski分期,对于I期(瘤体位于鼻咽、鼻腔和鼻窦),II(瘤体侵犯翼腭窝和颞下窝),IIIa(瘤体侵犯颅底骨质和少许颅内侵犯)的鼻咽纤维血管瘤均可行鼻内镜下切除术。随着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要求尽可能保留患者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日趋成熟的鼻内镜手术以其微创、功能保留及低复发率等特点应用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切除已被越来越多的耳鼻喉科医师采用。

鼻内镜进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中,稳定的瘤体组织的抓持、固定以及经口取出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同时减少术中出血、保留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也至关重要。鼻咽纤维血管瘤由于位置深在,难以经鼻腔直接取出,经口腔取瘤体是新兴的手术技巧,但现有手术器械难以经口腔进入,并直接稳定地抓持、固定、取出肿瘤,临床实践中急需设计一种全新的鼻咽抓钳。目前市售的各类国产和进口鼻咽纤维血管瘤钳在使用中存在下述缺陷:(1)器械平直没有角度,难以到达与鼻腔矢状轴呈一定角度的翼腭窝和颞下窝,术中经常面临“看得见,取不到”的情况;(2)咬合部边缘锐利,用力小难以夹持瘤体,暴露不清;用力大则容易咬碎瘤体,不利于瘤体的整块切除,术中出血和手术的难度增加;(3)咬合部口径过小,不能夹持较多的瘤体组织,暴露较大的瘤体的边界需配合牵拉动作,多次移换夹持部位,手术操作难度大;(4)受鼻内镜术野限制,器械小,夹持及牵拉力量不够,而鼻咽纤维血管瘤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质地坚韧,力量过小难以完整摘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耳鼻喉科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抓持和摘除瘤体用的鼻咽抓钳。(WangNasopharyngeal Forceps)。

本实用新型鼻咽抓钳与现有手术器械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颈部呈多种角度,完全能够达到瘤体部位;咬合部刃厚增加,不会咬碎瘤体,能减少术中出血;咬合部口径增大,抓持瘤体组织多,暴露瘤体边缘清晰,术中不需多次移换抓持部位,操作难度低;器械抓持、牵拉力量大,配合从口腔拖出瘤体,减少鼻腔手术器械,操作简便易行。

本实用新型鼻咽抓钳由手柄(1)、体部(2)、颈部(3)、咬合部(4)组成。所述的鼻咽抓钳各部分均采用优质不锈钢镀铬材料制备,所述颈部呈多角度,手柄连接有弧度的体部,通过关节连通颈部和咬合部,所述手柄和体部呈左右片的压合式或按压式,控制咬合部的张开和闭合。

所述的鼻咽抓钳的颈部长度为25mm,分为两段:与体部相连段20mm和与咬合部相连段5mm,两段之间形成颈部角度30-90°,优选颈部角度为45-75°,最优选角度为45°或60°或75°,鼻咽抓钳完全咬合(闭合)时颈部左右两片钳面形成间距横径为0-10mm,优选6mm;所述的咬合部呈半椭圆球形,长14-18mm,宽9-12mm,深4mm,完全咬合时形成8~25×6~15×2~6mm的咬合容积,优选14~18×9~12×4mm,咬合部刃厚0.2-0.8mm,优选刃厚为0.5mm,最大张开距离为100mm;所述的体部向前以其关节与颈部相连,向后自然过渡到手柄,体部的工作长度为80~150mm,优选120mm,本鼻咽抓钳的体部呈10-30°的光滑弧度,优选20°光滑弧度;手柄左右两片的中部各设有压合槽,使用时,通过抓钳手柄左右片的压合和颈部、体部的关节,控制咬合部的张开和闭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16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