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菌管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2147.7 | 申请日: | 200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04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光;陈其;陈晓勇;尹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瑞河管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47 | 分类号: | F16L9/147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逸良 |
地址: | 200000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管材,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抗菌管。
背景技术
医学研究表明,人类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有害病菌何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所致,人们日常生活所行程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复杂生活环境何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各种有害病菌何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提供了条件何机会,从而危害人类健康,产生种种疾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化,广大民众对自身生活的质量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自身身体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已经非常显著和急迫。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有害病毒和病菌对自身的侵害,提高生活质量,保证身体健康,净化生活环境等一系列美好愿望的需求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人们天天引用的水,由于输送管道的低抗菌性,大大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中国专利ZL200620080469.1提供了一种抗菌PP-R管材,包括PP-R管材,其特征是在PP-R管材内壁上通过复合共挤技术涂覆有一层抗菌材料层。其并未指明抗菌层的材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难对其进行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管,以达到在饮用水输送过程中抗菌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抗菌管,外层为PP-R管,其特征在于,PP-R管内壁上通过共挤设有一层银系无机抗菌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PP-R管管壁厚度为2mm-10mm。
所述银系无机抗菌层的厚度为0.3mm-1.0mm。
本实用新型抗菌管集抗菌、节能、卫生、自洁与一体,可直接用于纯净水输送系统,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型建材,导热系数仅为金属管的2%,热水管保温节能效果极佳,管材管件采用同质热熔连接,融为一体,永不渗漏,管材韧性高,耐热和抗蠕变性强,在正常的压力和温度下使用,使用寿命可达50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抗菌管,外层为PP-R管1,PP-R管1内壁上通过共挤设有一层银系无机抗菌层2,银系无机抗菌层2在管道潮湿的条件下缓慢释放少量银离子,由于细菌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带有正电荷的银离子被吸附在细菌表面,进而破坏其电解质平衡,导致细菌由于细胞受损而死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银离子进入细菌内部,与细菌的细胞酶反应并化合,抑制了细菌的活性和细菌的繁殖再生,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银系无机抗菌层2可采用日本石冢硝子株式会社提供的IONPURE材料,其以银离子为有效成份,具有高效广潜杀菌功效,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等特点,该抗菌剂制成的无机抗菌母粒是一种稳定的活性基因,它能使管内表面形成活性城,活性氧与细菌体内脱氢酶发生城化作用而破坏其SH基,使细菌不能发生能量代谢而死亡,在20分钟内,对人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93.66%和91.73%,24小时后抗菌率均达到99%以上。
本实施例中,PP-R管1管壁厚度为2mm,银系无机抗菌层2的厚度为0.3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PP-R管1管壁厚度为4mm,银系无机抗菌层2的厚度为0.5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PP-R管1管壁厚度为6.2mm,银系无机抗菌层2的厚度为0.7m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PP-R管1管壁厚度为10mm,银系无机抗菌层2的厚度为1.0mm。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瑞河管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瑞河管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21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