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2926.7 | 申请日: | 200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6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利厢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C9/00 | 分类号: | E05C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粉宝 |
地址: | 201201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货车 用锁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厢式货车技术领域,具体的来说涉及一种厢式货车的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厢式货车已经成为汽车运输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的集装箱式货车采用的门的锁紧机构大多都是各生产厂家因陋就简,或自制零件或借用集装箱部件进行锁紧,所采用的方式五花八门。他们一般都是只对后门一个位置进行锁紧,如果厢式货车两侧开有翼门,则需要单独增加锁紧机构,对各个翼门进行锁紧,这样操作需要针对每个门进行锁紧,显得十分烦杂。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翼开式车门传统的各类锁紧装置中,都存在使用时间一长会松开的现象,很难实现长期不变的锁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当扳动扳手时,可以将后门和两侧翼门同时锁紧,无论有多少个锁紧点,只需通过扳动扳手这一个动作就可以将所有锁紧点全部锁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包括后门锁紧装置,侧门锁紧装置,以及驱动后门锁紧装置、侧门锁紧装置一起动作的驱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传动装置具有一主传动轴,主传动轴通过连接杆连接厢车两侧门锁的主传动杆,所述主传动杆通过传动杠杆连接用于锁紧两侧门锁的推拉杆,所述驱动传动装置通过一杠杆结构连接后门锁紧插杆。
所述传动杠杆为带勾杠杆,所述带勾杠杆长端连接主传动杆,尖端为转轴,勾端连接推拉杆,当勾端转到转轴上方时,推拉杆锁紧两侧门锁。
所述推拉杆包括上推拉杆,下推拉杆,连接上下推拉杆的套筒,套筒两端具有锁紧螺母。
所述侧门锁紧装置为复数个,且对称的分布于厢式货车两侧。
所述驱动传动装置为手动传动装置,包含一手柄,手柄固定连接于主传动轴上并驱动主传动轴旋转。
所述驱动传动装置为液压传动装置,包含一液压油缸,液压油缸通过固定连杆连接主传动轴并驱动主传动轴旋转。
所述驱动传动装置为气压传动装置,包含一气缸,气缸通过固定连杆连接主传动轴并驱动主传动轴旋转。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多点联动,无论有多少个锁紧点,均可以一个动作实现全部锁紧,且锁紧用的带勾杠杆在勾端转到转轴上方时为锁紧力最大点,门锁锁紧自锁力与其他传动机构无关,确保长途运输的安全,且门锁锁紧力可调,使用简单方便,锁紧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的带勾杠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的推拉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1,一种厢式货车用锁紧装置包括一主传动轴19,主传动轴19上通过连接杆20连接两根主传动杆26,主传动杆26分布在厢式货车的两侧,一侧主传动杆26上具有五个侧门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具有一底板27,底板的一端具有锁勾31,锁勾31通过销轴29连接推拉杆25,推拉杆25连接一固定在底板27的带勾杠杆23上,带勾杠杆23另一端连接主传动杆26。
参看图2,主传动轴19的一端具有一与其固定连接的把手18,所述把手18通过插锁摆臂7驱动后门锁紧插杆10上下运动,插杆10的上端具有锁紧用的插孔架9,当插杆10插入插孔架9内时,后门锁死;在锁具的安装板4上还具有一将把手18扣住的把手扣1。
使用状态下,搬动扳手18,扳手18驱动主传动轴19转动,主传动轴19带动主传动杆26伸缩,主传动杆26带动带勾杠杆23旋转,带勾杠杆23推拉杆25将侧门上的锁勾31锁紧,此时侧门锁死;扳手18驱动主传动轴19转动的同时驱动后门插杆10插入插孔架9内,同时后门锁死,达到多点联动统一锁紧的目的。
参看图3,所述带勾杠杆23如图所示,带勾杠杆23长端231连接主传动杆26,尖端232为转轴,勾端233连接推拉杆25,当勾端233转到转轴上方时,为锁紧力最大点,门锁锁紧自锁力与其他传动机构无关,此时推拉杆25锁紧两侧门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利厢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利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2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气门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基于点的形成顺序的喷出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