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夹屏组合换位导线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3443.9 | 申请日: | 200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44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倪林根;刘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杨行铜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13/0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换位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高电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绕组的换位导线。
技术背景
所谓换位导线是指由一定根数(奇数如31根、45根)漆包铜扁线,按宽面接触重迭成两列,按要求在两列漆包线的上面和下面沿窄面作同一转向的换位,并用电工绝缘带作多层连续紧密包绕组成的导线,用于制造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或其它电器绕组。以前,这种换位导线自头至尾都是单股相同的,这种换位导线难以满足诸如由交流—直流变换的特殊变压器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换位导线,用于制造输变电网络直流输送中由“交流—直流”的特殊变压器绕组。
本实用新型提出组合换位导线,由预先制作好的两股相同的换位导线轴向并列组成,在并列的两股换位导线之间设有由4根铜扁线组成的屏线,此4根铜扁线外围包有绝缘纸,并在窄面相互接触,有序排列,用作屏蔽。此4根铜扁线相互不允许重叠,以避免尺寸超宽,影响屏蔽效果,同时亦不允许有间隙,避免产生漏磁,见图2所示。在两股并列的换位导线外侧设有外包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中,单股换位导线的结构和制作方法为常规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该单股换位导线由2n+1根漆包铜扁线组合构成,其中,n根铜扁线按宽面重迭成一列,两列之间设有衬纸,整个单股换位导线外侧缠绕外包有绝缘层,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n=12-22,每根铜扁线的厚度相同,宽度也相同,厚度一般为1.1-2.0mm,宽度为4.5-9mm。
本实用新型中,中间作为屏线的铜扁线,每根铜扁线的宽度为5-8mm,厚度为0.8-1.2mm,两股并列的换位导线外侧的绝缘层厚度为0.4-1.0mm。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夹屏组合换位导线,可用于制备高电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绕组,能满足该种变压器在输变电网络直流输送中由“交流—直流”的特殊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单股换位导线截面图。
图2为夹屏组合换位导线截面图。
图中标号:1为铜扁线,2为漆膜层,3为绝缘层,4为列间衬纸,5为换位导线,6为屏线,7为屏线的绝缘层,8为外包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单股换位层线5的结构如图1所示,按通常工艺制作。其中,单根铜扁线1厚度为1.9mm,宽度为5.7mm,n=18,两列铜扁线间的衬纸4的厚度为0.8mm,外包绝缘层3采用因苏杜尔纸(insuldur),厚度为1mm。两股换位导线中间的屏线6由4根铜扁线按窄面排列组成,每根铜扁线的厚度为0.8mm,宽度为6.2mm。外包的屏线绝缘层7采用因苏杜尔纸,厚度为1.6mm。两股换位导线的外侧缠绕外包的绝缘层8采用因苏杜尔纸,厚度为0.6mm。制备时,采用两步法工艺。具体来说是先将其中一股换位导线先与四根单根经绝缘层包裹的铜扁线(屏线)进行定位、排列,通过设备进行临时包绕,以保证各导线定位准确、固定、可靠(此包绕层在二次正式组合时需拆去),达到要求定长后(如2000m)收盘。再将该临时组合的线束与另一股换位导线进行二次组合,在组合前将临时绕包层用蜕皮法拆去。采用此制作方法,确保了两股换位导线间的位置、顺序、间隙、固定等要求,避免了六根(股)同时组合时带来的不可克服的技术难度。
所谓“蜕皮法”,即在一次临时绕包前,在换位导线的侧面,在绕包机第一绕包笼前,预埋一根0.3~0.5尼龙线,再用较廉价的包装纸对已组合的线束进行临时包扎,紧固定位,以保证各线位置准确。并在收线前用粘胶带粘贴在包装纸上,在二次绕包时,只需将尼龙绳牵引出,即刻将临时纸撕裂脱开,由于包装纸每圈间由粘胶带粘连在一起。所以,包装纸拆除犹如蛇蜕皮一样,即不污染作业场区,又不损伤导线。这样,使拆除临时包纸处与正式包纸处相距较紧,且各线两端均受固定,故使位移,间隙增大,松散等问题都得以解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杨行铜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杨行铜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4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