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脱落胆道内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3837.4 | 申请日: | 2007-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82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平;葛茂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M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0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落 胆道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胆道手术中需要胆总管引流的胆道内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开始于1884年,当时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但残石率较高。1889年,Kehr首次创用T管引流,自此作为胆总管切开取石标准方法使用了100多年。放置T管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因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导致的术后早期胆道高压引起的胆漏;另一方面为可能存在的胆道残余结石提供工作通道。其缺点是长期带管,生活质量下降,胆汁引流导致大量电解质丧失,拔出时仍然会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胆汁渗漏。近年来,也有术前使用内镜放置鼻胆管引流,术后待胆汁渗漏的危险期度过后再拔除鼻胆管的方法,但是上述做法依然要经历一次内镜手术的操作,并未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减少医疗费用。也有尝试在手术取石后,经胆总管放置支架暂时引流胆汁,术后在内镜下拔出支架,但是由于胆总管支架上设有固定用的倒钩,拔出支架时有可能再次损伤胆总管。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种种缺陷,引起有关专业人员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胆道系统的可自行脱落的支架,具体涉及一种既能够引流胆汁到十二指肠又可以自行脱落的胆道内支架。
本实用新型可脱落胆道内支架,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柔软中空导管1,上有厘米刻度2,导管顶端3呈螺旋状,上设有侧孔4,尾端5设固定孔6,采用快速可吸收线制成环状7贯穿固定孔。
本可脱落胆道内支架长15cm,外径0.5cm,内径0.4cm,上有厘米刻度,导管的顶端呈螺旋状,上设有侧孔6-8个,侧孔直径为0.1cm;尾端距边缘1.5cm处设固定孔,直径0.2cm,供手术用线贯穿,本实用新型采用快速可吸收线贯穿其中,打结成环状,所述的快速可吸收线环制成直径0.5cm大小。
使用时将斑马纹导丝从支架中空导管中穿过,采用的斑马纹导丝长150cm,直径0.1cm,上有厘米刻度,头端呈弧形。斑马纹导丝穿过时,导管头端的螺旋状部分变为直线型,在胆道镜下将斑马纹导丝送入胆总管下端,到达十二指肠,再将导管推入胆总管下端,螺旋部分固定在十二指肠内,退出钢丝后,用缝线穿过快速可吸收线环,缝合于胆总管壁上。
临床实践结果显示,本实用新型可脱落胆道内支架可以达到充分引流胆汁至十二指肠,在可吸收线环吸收后,支架能自行脱落,不需要再次手术或使用内镜取出。本胆道内支架简化了手术治疗过程,提高了手术安全性,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可脱落胆道内支架侧视图,
其中,1:中空导管,2:厘米刻度,3:导管顶端,4:侧孔,5:尾端,
6:固定孔,7:可吸收线环,D3=2mm。
图2是可脱落胆道支架尾端截面图。
图3是可脱落胆道支架顶端截面图,
其中,D1=2mm D2=5mm。
图4可脱落胆道支架放置后状态示意图。
其中,1:中空导管,3:导管顶端,4:侧孔,5:尾端,6:固定孔,
7:可吸收线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柔软中空导管,上有厘米刻度。导管一端呈螺旋状上设有侧孔,另一端设一固定孔,采用快速可吸收线制成环状贯穿固定孔。
本支架的中空导管制成长15cm,外径0.5cm,内径0.4cm,上有厘米刻度。导管一端呈螺旋状为顶端,上设置8个侧孔,侧孔直径0.1cm;另一端为尾端,距边缘1.5cm处设置一直径0.2cm的贯穿孔为固定孔,快速可吸收线可贯穿其中,打结成环状,制成的可吸收线环直径0.5cm。本支架配合斑马纹导丝共同使用。使用时,将斑马纹导丝从支架的中空导管中穿过,采用的斑马纹导丝长150cm,直径0.1cm,上有厘米刻度,头端弧形。
使用时,手术中在胆道镜探查后,在胆道镜直视下将斑马纹导丝经活检孔送入,见钢丝通过Oddi括约肌后10cm,退出胆道镜;
将斑马纹导丝尾部自支架螺旋端穿过,再次将斑马纹导丝插入胆道镜,在胆道镜直视下将支架沿斑马纹导丝推到胆总管下端,超过6cm,退出斑马纹导丝;
使用缝线穿过支架尾部的可吸收线环,缝合胆总管切口。
手术后拍摄腹部X线片,明确导管位置。临床实践显示,一般在术后2周左右,快速可吸收线吸收,支架自行脱离,在肠蠕动的作用下,排出体外。
实施例2临床试用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妥布霉素的提纯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工业化制备红藻糖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