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3882.X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69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尹仁海;王国良;熊守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设备检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4 | 分类号: | B22D1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900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坯连铸机 活动 段托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连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铸坯导向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方坯连铸机主要由结晶器、活动段、固定段、引拔装置等关键设备组成,其中活动段位于结晶器正下方,液态钢水在结晶器内初步凝固成坯壳,坯壳在引拔装置作用下,经活动段托辊导向引出,托辊可支撑坯壳内钢水的静压力和鼓肚力,保证坯壳外形,坯壳再经二冷水继续冷却成型。活动段由三组托辊组成一个腔体,每组托辊有四根,呈正方形分布,每根托辊为圆柱形,如图1。由于铸坯在进入活动段时,坯壳表面覆盖有大量的保护渣和氧化皮,虽然绝大多数的保护渣和氧化皮经活动段托辊的挤压会自然脱落,但仍有少量的保护渣和氧化皮会集结在两相邻托辊形成的角隙间处,从而堵住托辊转动,集结的氧化铁皮也会划伤铸坯,造成铸坯收得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托辊缺陷能使保护渣和氧化皮顺利地从托辊间排出的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在活动段每组托辊有四根,每根托辊为圆柱体,每根托辊的两端装有轴承,分别位于正方形活动段框架的两两相间位置且与活动段框架连接,呈正方形分布,相邻两托辊的圆柱体之间具有周沿相对间隙,由若干组托辊组成一腔体,其中,所述每根托辊的总长度不变,在所述每根托辊的两端具车削出的直径小于所述每根托辊直径的阶台使所述两托辊夹的周沿相对间隙扩大以保证坯壳正常成型的长度下在两侧形成阶台式的小圆柱体。
优选地,所述两端小圆柱体的直径为所述每根托辊直径的5/6,长度为所述每根托辊总长度的1/16。所述腔体由三组托辊组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能使保护渣和氧化皮顺利地从托辊间排出,有效消除了方坯连铸生产铸坯被氧化皮划伤这一生产问题,使铸坯收得率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原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考图1,原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示意图。在活动段每组托辊有四根,每根托辊为圆柱体,每根托辊的两端装有轴承,分别位于正方形活动段框架的两两相间位置且与活动段框架连接,呈正方形分布,相邻两托辊的圆柱体之间具有周沿相对间隙,由若干组托辊组成一腔体。1为活动段框架,2为托辊,3为相邻两托辊的圆柱体之间具有周沿相对间隙。
利用钢水在结晶器形成坯壳时铸坯四个角部冷却充分、角部坯壳较厚而不需要托辊支撑这一原理,对活动段托辊外形进行如下改进,使保护渣和氧化皮顺利地从两托辊夹角间隙处排出,防止托辊堵转和氧化皮堵塞划伤铸坯。
参考图2,一种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托辊4,在活动段每组托辊有四根,每根托辊为圆柱体,每根托辊的两端装有轴承,分别位于正方形活动段框架1的两两相间位置且与活动段框架连接,呈正方形分布,相邻两托辊的圆柱体之间具有周沿相对间隙,由若干组托辊组成一腔体,其中,所述每根托辊的总长度不变,在所述每根托辊的两端具车削出的直径小于所述每根托辊直径的阶台使所述两托辊夹的周沿相对间隙5扩大以保证坯壳正常成型的长度下在两侧形成阶台式的小圆柱体41。
优选地,所述两端小圆柱体41的直径为所述每根托辊直径的5/6,长度为所述每根托辊总长度的1/16。所述腔体由三组托辊4组成。
本专利的实施非常简单,只需对方坯连铸机活动段原托辊两端进行车削加工即可,该发明在宝钢160×160规格方坯连铸机上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解决了铸坯划伤这一重大生产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之用,而非对本实用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设备检修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设备检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8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