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3931.X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7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兵;吴晶晶;赵宇;田须然;王培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7/14 | 分类号: | F04B3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1714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流体 倒流 真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真空装置,尤其是一种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属于抽真空机械设备类。
背景技术
真空抽取装置在化工行业、高分子加工行业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目前的抽真空装置主要是利用真空电机直接抽取指定的密闭空间,或采用一定的过滤装置来滤走杂质,从而使产品的真空度达到工业生产或试验要求的标准。
现在使用的抽真空装置,存在明显缺陷:抽取真空时,有时会因为电机故障、真空罐漏气等原因而导致密闭空间内气压突然变化,造成真空罐内气液逆流的现象,轻微的直接影响真空装置的正常使用,严重的会因为真空抽取物质回流而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因为逆向气压而造成生产异常,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涉及一种防止气、液等流体倒流的真空抽取装置,解决目前抽真空装置存在的逆向气压造成的安全问题。
这种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包括真空电机、连接管、过滤装置、排液阀,其特征在于:在真空罐过滤装置4中心的柔性连接管3处增设一止逆阀5。
所述的止逆阀由一节空心橡皮管10及包裹在柔性连接管3上的上、下连接8、11,同时,在这空心橡皮管10内圈设有一通过中心孔紧套在管腔内柔性连接管3上的橡皮圈9。
所述的橡皮圈9为喇叭状结构。
所述的过滤装置不局限于方形结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变动。
这种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有如下优点:由于使用了止逆装置,有效的防止了气液倒流现象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成本低廉、安装简单、效果良好且又不影响原装置外观,可保证抽真空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真空抽取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止逆阀装配示意图
图中1-真空电机 2-连接管 3-柔性连接管 4-过滤装置 5-止逆阀6-过滤液 7-排液阀 8-连接件 9-橡皮圈 10-橡皮管 11-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包括真空电机、连接管、过滤装置、排液阀,其特征在于:在真空罐过滤装置4中心的柔性连接管3处固接一由一节空心橡皮管10及包裹在柔性连接管3上的上、下连接8、11,同时,在这空心橡皮管10内圈设有一通过中心孔紧套在管腔内柔性连接管3上的橡皮圈9组成的止逆阀5。
所述的橡皮圈9为倒置的喇叭状结构,顶部开一个圆形小孔(小孔直径可以根据橡皮圈弹性形变量设定)。
当橡皮圈完全形变时小孔直径可以变大到等于或大于橡皮管直径,当橡皮圈没有形变时,小孔由于弹性形变处于闭合状态),由于止逆阀的特殊结构,当废气液通过止逆阀时,橡皮圈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打开,当废气液逆流时,橡皮圈同样因为压力作用关闭,使废气液无法逆流而出,从而起到单向流通的作用。
所述的过滤装置不局限于方形结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变动。
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原理如下:
当真空电机工作时将过滤装置内液面上方抽成低压区,使要求抽真空的位置与其形成相对高压,从而通过压强差使得抽取的废气液通过止逆阀进入过滤装置中。
废气液通过止逆阀进入过滤装置后。废液溶解在过滤液中,废气通过滤液达到过滤系统上方低压区。当滤液中溶解的废液到一定量时,可以通过排液阀将滤液及时排出更换。新过滤出来的废气不断的被真空电机将抽走。
当过滤装置4内过滤液6上方气压低于柔性连接管3处气压时,柔性连接管3处气液在压力的作用下强行打开橡皮圈9,使柔性连接管3处废气、液通过止逆阀5进入,当过滤装置4上方气压等于或低于柔性连接管3处气压时,橡皮圈9在气压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阻止气液流通,从而阻止真空抽取装置回流现象的发生。
这种防止流体倒流的抽真空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因为逆流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成本低廉,安装简单,效果良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9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