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颅脑降温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4611.6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04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谢叻;肖波;胡锦;赖芸;李国杰;张燕;杨扬;宋亚冲;马浩博;吴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7/10 | 分类号: | A61F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颅脑 降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件技术领域的仪器,具体是一种便携式颅脑降温仪。
背景技术
调查研究表明,颅脑外伤是造成创伤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十年对亚低温保护作用的研究证明亚低温能充分保护受损的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也把亚低温疗法纳入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复苏指南。
迄今为止,如何快速、可行、安全、有效地对颅脑外伤等患者降温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虽然以往的酒精擦浴、腹股沟、腋窝和颈部放置冰袋等降温方法也可以达到目标温度,但其操作过程繁杂,诱导时间长,而且容易产生很多系统的并发症。在临床亚低温治疗的具体实施和维持过程中,如何实现诱导过程迅速、维持过程的准确可靠、复温速度快慢可以控制而且操作简单易行,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现有降温设备体积大、造价高、或无智能温控,无法应对医院外抢救等紧急状况。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实施亚低温脑保护,可为进一步抢救和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院外急救的特点是以转移到医院专业病房为目的,处理时间短,医护人员要求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便携设备来辅助治疗。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申请号200320112977.X,专利公开号CN2669812,名称为:多点式定向颅脑降温仪,使用自动制冷装置降温,自动制冷装置通过管道与定向降温冰毯连接,定向降温冰毯上有温度传感器与自动制冷装置连接用来控制冰毯的温度。但对其中的自动制冷装置未作进一步的描述,同时,现有自动制冷装置设备体积大,重量重,不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颅脑降温仪,使其能够适用于医院外抢救,实现智能化控温,重量轻,体积小,操作方便,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冷量传递铝块、冷量传递铝片、储水箱、绝热层、散热铝片、风扇、水袋、测温传感器、控制开关、电源。
其中:储水箱外壁中间设有绝热层,冷量传递铝块贯穿设置在储水箱的一面侧壁上,冷量传递铝片置于储水箱内,冷量传递铝片与冷量传递铝块一面相接触,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贴在冷量传递铝块另一面上,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散热铝片相连,风扇固定在散热铝片上,水袋与储水箱相通,测温传感器放置在水袋内,并有胶布密封测温传感器连线与水袋的间隙,测温传感器与控制开关相连,控制开关安装在电源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电线上。
所述水袋,设有测温传感器放置口,测温传感器通过水测温传感器放置口放置在水袋内。
所述水袋,设有水袋的出水管和水袋的进水管,所述储水箱,设有储水箱的出水管和储水箱的进水管,在水袋和储水箱之间设有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
所述水袋的进水管通过第一水泵与储水箱的出水管相连,水袋的出水管通过第二水泵与储水箱的进水管相连,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冷量传递铝块、与水接触的冷量传递铝片、储水箱、散热铝片、风扇、绝热层、储水箱的出水管和储水箱的进水管作为本装置的制冷装置。
所述的水袋的进水管、水袋的出水管、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水袋、测温传感器放置口作为本装置的热交换装置。
所述测温传感器、控制开关,作为本装置的温控装置。
所述电源,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直流电源为电池,交流电源为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为交流转直流的稳压器。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降温过程为:半导体制冷片加载直流电后冷端吸热,冷量传递铝块起传冷作用与需冷作用,将冷量传递给与水接触的冷量传递铝片,从而降低储水箱内的水温,储水箱外壁中的绝热层对冷却水起绝热作用,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由散热铝片和风扇构成的散热器进行散热,冷却水在水泵的驱动下从储水箱抽出后流入水袋,水袋对被降温物体进行降温,之后在水泵的驱动下被加热的水从水袋流回储水箱,实现冷却水从储水箱到的水袋的循环。测温传感器测量水袋中的水温,控制开关接收测温传感器的温度值,当温度值低于温度下限值,控制开关控制半导体制冷片停止工作,当温度值高于温度上限值,控制开关控制半导体制冷片工作,从而控制冷却水的温度,电源模块为半导体制冷片、水泵、风扇提供电源,水袋与病体局部接触实现亚低温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6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半导体晶片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用于最优化索引搜索的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