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4615.4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43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平;李一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达焊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32 | 分类号: | H01F27/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常温 压下 浇注 环氧树脂 变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焊接变压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采用环氧树脂全密封或线圈全密封绝缘结构,在国外和国内已很普遍。由于环氧树脂通过添加剂、填料等的改性,机械、电气性能优越,其积极作用已被技术人员们逐渐认识,因而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变压器而言,低电压、高电压、大电流低电压的种类不同,使用条件不一样,它对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某些性能要求亦不一样。焊接变压器,它的特点是经过变压以后输出电压低(10伏左右),输出电流大(1000安培-100千安)。由于输出电流极大,次级将产生很高的热量,所以,焊接变压器的次级是通过空心铜管,由循环水来带走次级的热量,同时还要带走初级的热量。因此初级次级要求贴合得越紧密越好。但是,由于次级输出电流大,初、次级之间在强大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将产生位移。因此,品质好、体积相对小的焊接变压器都是用环氧树脂对线圈组进行整体浇注以达到绝缘的目的来避免初、次级之间在强大的电磁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但传统的环氧树脂流动性差,因此在浇注时会产生空气和气泡。这些空气和气泡在线圈组产生热量温度升高时会产生爆裂而使环氧树脂绝缘层爆裂,使焊接变压器损坏。为此,传统的环氧树脂必须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浇注。同时浇注后的变压器还要在电烘箱里进行24小时的烘烤固化,因此,环氧浇注的过程非常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变压器环氧浇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包括普通变压器的线圈组,其特征在于,其线圈组外覆盖一由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组成的环氧树脂层。
优选地,上述的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所述环氧树脂层整体外观是矩形体状,该矩形体大小比变压器略大使线圈完全浸入环氧体内为限。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完全解决了传统变压器环氧浇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采用常温常压下浇注的环氧树脂层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节电:采用普通的环氧浇注一个变压器约需耗电20度,对于年产2000个变压器的工厂,一年光这项就能节电40000度!
2、环保: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环氧树脂在浇注过程中不用烘箱,在浇注过程中没有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
3、提高了变压器性能:采用常温常压状态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的电性能、机械抗震性和使用寿命等全部超过传统的变压器。
4、延长了变压器的寿命: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环氧树脂体没有气泡,热态时性能稳定、韧性好不会爆裂,显著地延长了变压器的寿命。
5、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环氧树脂层浇注容易,不需在真空下操作,也不需烘烤,极大地简化了操作,从而极高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层的变压器,包括普通变压器的线圈组,其线圈组外浇注为德国EPIC RESINC公司的环氧树脂S7157-03SHMEDAR和固化剂S7157-01 SHMEDAR组成的环氧树脂层。
上述具常温常压下浇注环氧树脂体的变压器,所述环氧树脂层整体外观是矩形体状,该矩形体大小比变压器略大使线圈完全浸入环氧体内为限。
参考图1,图中2为变压器的线圈组,1为环氧浇注的环氧树脂层。本实用新型的环氧树脂层能均匀地渗透进线圈的缝隙中,不产生气泡,在常温常压下就能进行浇注。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达焊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达焊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6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