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及包含其的过滤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4732.0 | 申请日: | 2007-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08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良刚;陈漫;陈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立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6/00 | 分类号: | B01D36/00;C02F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项丹 |
地址: | 215152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度 调节 净水器 包含 过滤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 水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含该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的过滤设备
背景技术
净水器已被广泛地应用到饮用水的净化和工业生产中。但是,一般的净水器要 么不能改变原水的硬度,要么即使能将原水软化,也不能随意调节软化水的硬度, 从而无法完全满足用户对水的硬度的不同需求。
迄今为止,本领域尚未开发出一种流程简单,结构合理,易于控制,可任意降 低原水的硬度,实现硬度无级调整的净水器。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流程简单,结构合理,易于控制,可任意降 低原水的硬度,实现硬度无级调整的净水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净水器,它能够任意地降低原水的硬度, 实现硬度的无级调整,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它包括:用于将 原水净化为一级过滤水的初级过滤器;与初级过滤器连接的,用于将一部分所述一 级过滤水进一步净化为二级过滤水的前置活性碳过滤器;与前置活性碳过滤器连接 的,用于将二级过滤水进一步净化为三级过滤水的反渗透或纳滤过滤器;以及具有 分别与初级过滤器和反渗透或纳滤过滤器连接的净水混合阀;其中,一部分所述一 级过滤水通过前置活性碳过滤器进一步净化为二级过滤水,另一部分所述一级过滤 水通过单向阀直接流到净水混合阀;所述三级过滤水通过单向阀直接流到净水混合 阀。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还包括置于反渗透或 纳滤过滤器与单向阀之间的压力缸,用以使所述三级过滤水加压和增加流量通过单 向阀。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还包括与初级过滤 器连接的直通水阀,用以直接使用原水。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还包括与净水混合 阀的出口连接的后置活性碳过滤器,用以进一步吸附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改善水 的口感;以及与后置活性碳过滤器连接的保安器,用以过滤在后置活性碳过滤器、 压力缸和管道中产生的微生物。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初级过滤器的过滤膜是微滤膜或超滤膜; 该过滤膜的外观形式是中空纤维式、管式、平板式、卷式、折叠式;该过滤膜的过 滤方式是内压式或外压式,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初级过滤器的过滤材料选自有机材料和无 机材料。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后置活性碳过滤器的活性碳是粉末碳、颗 粒碳或烧结碳棒;碳的材料是椰壳、谷壳或煤质碳;所述活性碳是载银的。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保安器的过滤材料是中空纤维膜、管式膜、 卷式膜、平板膜或折叠膜;膜的过滤孔径不小于初级过滤器的过滤孔径;所述孔径 不大于0.2微米。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净水混合阀是一体的,或者是由两个单独 的阀在管道中组合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滤设备,它包含上述产水硬度可调节的 净水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产水硬度可调节的净水器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经过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通过使用初级过 滤器、前置活性碳过滤器和反渗透或纳滤过滤器对原水进行三级净化得到三级过滤 水(即,饮用纯水),并使用净水混合阀分别与中空纤维膜过滤器和反渗透或纳滤 过滤器连接,当要用饮用纯水时,只打开控制净水混合阀的三级过滤水开关;当要 用硬度与原水硬度一样的净水时,只打开控制净水混合阀的一级过滤水开关;而要 用硬度介于饮用纯水和原水硬度之间的净水时,可以通过调节净水混合阀的三级过 滤水开关和一级过滤水开关的大小,将一级过滤水和三级过滤水进行混合,从而实 现硬度的无级调整。基于上述发现,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立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立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