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合线路载波组网通信的载波信号耦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4893.X | 申请日: | 200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35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华斌;宗明;钟勇;汪晓岩;张莉;蔡世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思南电力通信有限公司;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水情水调及环境监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H04B3/5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章蔚强 |
地址: | 2011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线路 载波 组网 通信 信号 耦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线路载波组网通信的载波信号耦合装置,尤其指“架空线-电缆”的混合线路载波组网通信的载波信号耦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借助供电的电力网络,以电力电缆资源来进行数据传输,故不再需要投资于敷设新通信电缆或昂贵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也不要支付进行连接的费用,因此,可以成为城市小区配电自动化通信方式的首选方式之一。
目前,中压配电网络主要分为有K型(开关站),P型(环网结构),W型(户外)三种。其中,针对辐射型K型配电网结构,基于注入式耦合方式纯电缆屏蔽层载波通信技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针对环网结构P型配电网结构的屏蔽层载波通信,虽然有一些应用,但对于在一般情况下,变电站通过一段电力电缆上沿街的10kV架空配电线向受电区域供电,进入受电负荷区时采用电力电缆转入地下连接的“架空线一电缆”混合线路供电网络,为了保证供电安全,架空线到电缆之间由“线路开关”隔开。如果该“线路开关”断开,载波通信会中断,因此,在“架空线-电缆”接头处,需要采用跨越“线路开关”的有效耦合桥接技术,然,这也是本申请人致力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线路载波组网通信的载波信号耦合装置,以适用“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的载波组网通信。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混合线路载波组网通信的载波信号耦合装置,用于由架空线-电缆组成的混合线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耦合电容、两个结合滤波器、两个注入式电感耦合器、两个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其中:在架空线路端,将混合线路供电端的配电线三相中任何一相连接到一个耦合电容的一端,该耦合电容另一端一一对应连接各结合滤波器的源级,该结合滤波器的次级接连到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在架空-电缆接头处,另一结合滤波器的次级接连到一注入式电感耦合器次级一端,该注入式电感耦合器源级一端连接到所述混合线路的电力电缆屏蔽层地线上,源级另一端接地。在电力电缆线路端,将该电力电缆的受电端屏蔽层地线连接另一注入式电感耦合器的源级,该注入式电感耦合器的次级连接所述的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即采用电容电感混合耦合桥接方式,解决了“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的载波组网通信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架空线路侧采用电容耦合技术,电力电缆侧采用电感耦合技术,构成了电容电感混合耦合桥接技术实现“跨越”架空一电缆混合线路的“线路开关”。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即:一种混合线路载波组网通信的载波信号耦合装置,用于由架空线-电缆组成的混合线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耦合电容1、两个结合滤波器2、两个注入式电感耦合器3、两个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4,其中:
将混合线路架空配电线5端中的三相中任何一相连接到耦合电容1的一端,耦合电容1另一端对应连接一结合滤波器2的源级,该结合滤波器2的次级接连到一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4。在架空-电缆接头的线路开关7两侧,架空配电线侧的三相中任何一相连接到另一耦合电容1的一端,该耦合电容1另一端对应连接另一结合滤波器2的源级,该结合滤波器2的次级接连到一注入式电感耦合器3次级一端,该注入式电感耦合器3源级一端连接到所述混合线路的电力电缆屏蔽层地线路上,源级另一端接地。在电力电缆6线路端,将该受电端电力电缆6的屏蔽层地线连接另一注入式电感耦合器3的源级一端,源级另一端接地。该注入式电感耦合器3的次级连接所述的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4。
当架空线路阻抗和电缆线路阻抗不匹配时,在电容电感混合匹配耦合桥接器之间,增加一个阻抗匹配器(图中未示),可以改善3dB-6dB匹配衰减。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思南电力通信有限公司;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水情水调及环境监测研究所,未经上海思南电力通信有限公司;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水情水调及环境监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8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