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出线电缆竖井与站外隧道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5980.7 | 申请日: | 2007-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8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何仲;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2 | 分类号: | H02G9/02;H02G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25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线 电缆 竖井 隧道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输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设出线电缆的竖井与站外隧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力输配领域地下电缆的敷设技术中,通常采用在垂直方向上设置电缆竖井、在水平方向上开设站外隧道,以及两者结合并用的方法来实现电缆的地下穿设。基本垂直的电缆竖井和基本水平的站外隧道一般根据施工先后直接相交并连接贯通,以在地下空间中形成一个带直角转弯的电缆穿设空间。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地下穿设的电缆3均在电缆竖井1和站外隧道2的结合部11区域完成转换,电缆3必须在竖井1中弯曲成水平后才能引入站外隧道2。因此,电缆竖井1的直径必须满足电缆3转弯半径的需要。特别是在不设置电缆隔层的情况下,电缆竖井1的直径必须满足电缆3进竖井1、出竖井1两个转弯半径的需要。
随着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电缆容量的逐步增大,地下电缆的直径也越来来粗,电缆的转弯半径随着电缆直径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大,造成电缆竖井的直径增大,需要占用较大的地下空间。而现在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日益紧缺。
如何采用技术手段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解决大口径的电缆竖井与地下空间紧缺之间的矛盾,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竖井口径较小、占用地下空间少,结构简单,施工便利的出线电缆竖井与站外隧道的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线电缆竖井与站外隧道的连接结构,用于出线电缆在其中以弯曲状态穿越,所述出线电缆具有至少一个弯曲段,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电缆竖井贯通的竖井连接部及与所述站外隧道贯通的隧道连接部,所述隧道连接部和所述竖井连接部相交并贯通,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隧道连接部中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位于所述隧道连接部内靠近所述竖井连接部一端、并与所述隧道连接部形成一容纳所述出线电缆弯曲段的转弯空间。
较佳地,所述竖井连接部和所述隧道连接部相交处与所述结合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出线电缆的转弯半径。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连接结构,将现有技术中位于电缆竖井外壁上的结合部设置在站外隧道的隧道连接部中,利用隧道连接部的空间来容纳电缆的弯曲段,使电缆基本以竖直的状态穿设在电缆竖井,从而大大减小了电缆竖井的口径,节约了地下空间。
本实用新型中电缆竖井的口径要求只需要满足电缆的散热空间即可,而与电缆的转弯半径基本无关,因此可以适用于各种大直径的地下电缆的穿设,具有占用地下空间少,结构简单,施工便利的有益效果。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缆竖井与站外隧道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出线电缆竖井与站外隧道连接结构一具体实施例,用于出线电缆3在该连接结构中以弯曲状态穿越,出线电缆3具有一个位于上部的弯曲段31及一个位于下部的下弯曲段32。电缆竖井包括与其贯通的竖井连接部1,站外隧道包括与其贯通的隧道连接部2。连接结构包括竖井连接部1及隧道连接部2,竖井连接部1和隧道连接部2相交并贯通,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隧道连接部2中的结合部11,结合部11为开设有多个通孔的封闭墙。
出线电缆3从电站(图中未示出)中穿出进入电缆竖井,电缆竖井首先容纳了出线电缆3的下弯曲段32,出线电缆3从竖井连接部1中进入隧道连接部2。
本实用新型的特殊之处在于,结合部11位于隧道连接部2内靠近竖井连接部1的一端、并与隧道连接部2形成一容纳出线电缆3的弯曲段31的转弯空间21。竖井连接部1和隧道连接部2相交处与结合部11的距离略大于出线电缆3的转弯半径。
由于改变了结合部11的位置,出线电缆3的弯曲段31被容纳在隧道连接部2的转弯空间21中,出线电缆3的上部得以以基本竖直的状态穿设在电缆竖井中,电缆竖井的口径不再受限于出线电缆3的转弯半径,电缆竖井占用的地下空间得以缩小。
显然,结合部11与电缆竖井的距离并不完全局限为出线电缆3的一个转弯半径,只要竖井连接部1和隧道连接部2相交处与结合部11的距离大于该转弯半径均是可行的,可以获得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59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橙果输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折流式气液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