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6571.9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61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孟青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7/104 | 分类号: | F16F7/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左一平 |
地址: | 201108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刚度 调节 橡胶 隔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刚度或高度需调整的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
背景技术
现有橡胶隔振器一般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和设置在上、下连接板之间的多个橡胶体横向排列构成。各橡胶体在模具内浇注成形后,产品的固有特性(刚度和固有频率)一般不可更改;另一方面,在承载一段时间后,橡胶隔振器因橡胶蠕变,其高度会变化,有对中要求的机组(如柴油机-高弹联轴器-齿轮箱)必须重新对中并加高垫板,使工程量大,耗时长,操作不便,且增加开支。目前,橡胶隔振器的刚度还不能直接调整,这方面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能够直接用于工程的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该隔振系统中的橡胶隔振器在使用过程中,其刚度或高度可以调节。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以及横向固定设置在上下连接板之间的橡胶隔振器本体,其特点是,
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为一柱体,该柱体的中央前后横贯设有一受力孔;位于该受力孔两侧的柱体中间左右对称各嵌设有一横向的钢板;所述的各钢板上左右横贯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两钢板上的通孔数量相同并相互对应;
还包括一夹紧机构;所述的夹紧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施力螺杆、以及与该螺杆配套的螺母;
装配时,所述施力螺杆顺序穿越两钢板的通孔后采用螺母固定连接,通过旋紧或松开施力螺杆上的螺母使橡胶隔振器本体受力变形。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所述受力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钢板的厚度。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截面呈八面形。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左右两侧的钢板与端面是平齐的。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左右两侧的钢板短于橡胶隔振器本体外端面,形成一凹槽;还包括两辅助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凹槽中,与所述外端面平齐。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还包括两垫片,分别设置在橡胶隔振器本体左右两侧;所述垫片与所述橡胶隔振器本体两侧的端面形状一致,大小相同;所述垫片上设有可通过受力螺杆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橡胶隔振器本体两侧中间的钢板上设置的通孔对应。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的钢板上设置的通孔为两个,通过两个施力螺杆、螺母将夹紧橡胶隔振器本体两侧,使橡胶隔振器本体受力变形。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还包括两垫片,分别设置在橡胶隔振器本体左右两侧;所述的各垫片对应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两侧中间的钢板上设置两个通孔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所述的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上两侧分别各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孔。
上述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其中,还包括一橡胶垫圈,设置在螺母与橡胶隔振器本体一侧之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在橡胶隔振器本体的中间设有一前后贯通的受力孔,在位于受力孔两侧的橡胶隔振器本体中间设有钢板,所述钢板上又设有通孔,采用螺杆穿过钢板的通孔,再采用螺母将其连接为一体,通过调节与螺杆配合的螺母的拧紧力来改变对橡胶隔振器本体的夹紧力,从而使隔振器本体变形,改变了整个橡胶隔振器本体的高度、刚度和固有频率,提高了隔振效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一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变刚度调节型橡胶隔振器,包括上连接板1、下连接板2、以及横向固定设置在上下连接板之间的橡胶隔振器本体3。所述的橡胶隔振器本体为一柱体,本实施例采用截面呈八面形的八棱柱体,其上下两个平面用于设置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所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上分别各设有多个连接孔11、21。所述橡胶隔振器本体的中央前后横贯设有一受力孔31,位于该受力孔两侧的橡胶隔振器本体中间左右对称各嵌设有一横向的钢板41、42;所述的各钢板上左右横贯设有至少一个通孔,图中以钢板42为例,设有两个通孔421。两钢板上的通孔数量相同并相互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65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