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浮车辆车体中框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8756.3 | 申请日: | 200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7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肖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4 | 分类号: | B61D17/04 |
代理公司: | 成飞(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郭纯武 |
地址: | 610092***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悬浮列车体中框结构。
技术背景
目前,国际上研究的高速磁浮列车,为了克服气动载荷的阻力,考虑车体的流线外形以及车体结构的隔音降噪,将磁悬浮列车车体设计为连贯成一体的二十多米长的车体结构。因此,车上的乘客只能从车端两侧车门上下,上下不方便。制造上,它需要长达二十多米长的上弦梁、下弦梁、窗上纵梁、窗下纵梁等异形型材。不仅要受生产条件和生产场地的限制,而且也给超长型材的制造成型、校正和运输带来了困难。受国内生产条件的限制,上弦梁、下弦梁、窗上纵梁、窗下纵梁等异形型材都无法超过15m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符合现代模块化设计,能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又能减轻重量,型材长度每段不超过4m,能把纵梁、复合板结构连为一体的磁浮车辆车体中框结构。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磁浮车辆车体中框,包括首尾连接的异形型材,其特征在于,中框框体将所述磁浮车体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部分,连接于车体中部的中框框体将纵向受力梁和复合板结构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车体,并由两侧连接的中框型材17的封缘型材18,以及由内盖板20和外盖板16夹接构成夹层的芯材19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所述中框框体可以由中框顶部型材、中框转弧段型材、中框侧段型材、中框底部型材、上弦梁接头、下弦梁接头、窗上纵梁接头、窗下纵梁接头、地板纵梁接头等连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中框结构,把二十多米长的车体结构分为三块,以及合理的纵向受力梁布置和对梁的减重设计,符合现代模块化设计,同时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很快地将中框之间的结构改为车门结构,满足乘客上下车需要。通过中框对接,不仅使中框结构很好地把纵梁、复合板结构连为一体,增加车体结构的刚度,而且使中框结构型材长度每段不超过4m,同时解决了国内生产上弦梁、下弦梁、窗上纵梁、窗下纵梁等异形型材无法超过15m长的问题,以及超长型材运输、制造成型、校正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框框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中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框型材(1、3、6、8)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弦梁接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窗上纵梁接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窗下纵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弦梁接头接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地板纵梁接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框型材与车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磁浮车体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部分,将纵向受力梁和复合板结构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车体。连接于车体中部的中框框体主要由中框顶部型材1、上弦梁接头2、中框转弧段型材3、窗上纵梁接头4、窗下纵梁接头5、中框侧段型材6、下弦梁接头7、中框底部型材8、地板纵梁接头9连接组成。在保证强度、刚度要求和外形协调的情况下,为减轻中框结构的重量,采用铝合金挤压型材、钢接头。设计合理的型材和接头的结构,确定型材的截面形式和外形,布置截面内筋肋位置,并优化选择其厚度,从而保证与车体复合板结构连接协调并减轻结构重量;接头不仅将横向的中框型材连接起来,而且将纵向受力构件即各个梁连接起来,是整个车体结构载荷传递的关键部位,因此,接头设计时选择高强度刚度的材料,其内形由相应的框、梁形状决定,外形则由复合板与梁之间的间隙确定,采用单面抽钉连接。中框17将车体结构前段、中段和后段三部分模块连接构成车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87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热法定向渗积制备炭/炭构件的工艺
- 下一篇:三自由度微操作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