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观察孔的电热熔管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8775.6 | 申请日: | 200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20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林云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云青 |
主分类号: | F16L47/02 | 分类号: | F16L47/02;F16L47/03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焕武 |
地址: | 611230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观察 电热 熔管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熔管件,尤其是一种具有观察孔的电热熔管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广,聚烯烃管道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韧性、耐压性等诸多优点,在我国的建筑给水、燃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烯烃管道系统公认最好的连接方式是电热熔承插焊接:操作简单、焊接稳定、空间限制少;其原理是在管件承口内部布有电热丝,管件两端有接触电极,管体上至少有一个可目测焊接质量的观察孔,焊接时电极通电,承口内部电热丝发热将附近管材、管件塑料融化,观察孔内柱状突起即观察柱,受管件内塑料融化产生的压力而高出管体表面,可以让操作员方便的观察和了解管件的焊接情况,待冷却后管材、管件牢固的粘合在一起。但是,目前国内管材、管件生产厂家众多,使用的原料牌号各不相同,其熔融后的流动性也有较大差异,给管道电热熔连接造成许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焊接过程中,观察孔内的观察柱受压过高,在观察孔处产生溢料、泄压,有些工程甚至发生了观察孔部位融料飞溅伤人的事故,给操作员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现有的具有观察孔的电热熔管件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现有的电热熔管件结构上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消除安全隐患的具有观察孔的电热熔管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观察孔的电热熔管件具有管体,所述管体上具有电热熔承口,所述电热熔承口外壁具有观察孔,所述观察孔内具有观察柱,所述观察柱侧壁与观察孔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其特征是所述观察孔内壁与观察柱侧壁可构成密封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观察柱可以为圆锥形也可以横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甚至必要时还可以让所述观察孔具有限位凸起,所述观察柱具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凸起与限位台阶相适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观察孔可以是多种结构形式,只要可以与所述观察柱配合即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观察孔内壁与观察柱侧壁可构成密封副,即是指观察柱在受到管件内部热熔压力而向管件外壁凸起一段距离时,所述观察柱的侧壁可以被观察孔的内壁阻挡进而被观察孔限制,让观察柱不能再向管件外壁凸出,并且,所述观察孔的内壁可以与观察柱的外壁在此时构成密封,不让管件内部的压力从观察孔处溢出,进而避免了在观察孔处产生溢料、泄压,消除了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观察孔电热熔管件可以让操作员目测更方便、施工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中电热熔管件的基体材料为现有工业生产采用的聚烯烃(如PE、PPR等),广泛应用于建筑给水、燃气领域聚烯烃管道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工作过程同现有热熔管件安装过程相似,因其是现有技术,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与前述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热熔管件由于在电熔管件上设置了该种新型观察孔,既确保了电熔管件焊接质量的可观测性,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因观察孔溢料泄压造成焊接不良,并可大幅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以下实施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热熔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电热熔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电热熔管件热熔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电热熔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具有观察孔的电热熔管件具有管体1,所述管体1上具有电热熔承口2,所述电热熔承口2外壁具有观察孔3,所述观察孔3内具有观察柱4,所述观察柱4侧壁与观察孔3内壁之间具有间隙5,其特征是所述观察孔3内壁与观察柱4侧壁可构成密封副。本实施例中的观察孔3具有限位凸起6,所述观察柱4具有限位台阶7,所述限位凸起6与限位台阶7相适应。
实施例2: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似,所不同的是所述观察柱4为圆锥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云青,未经林云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87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