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机械式节气门体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9800.2 | 申请日: | 2007-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5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肖传良;张德政;李立海;万里军;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红光汽车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9/10 | 分类号: | F02D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173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机械式 节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喷燃油系统中的节气门体,特别是用于汽车内燃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机械式节气门体总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械式节气门体一般配置于中低档汽车的电喷燃油系统。它是内燃式发动机进气系统的主要部件。该进气系统通过油门踏板,带动油门拉线,从动带动旋架转动,使节气门轴和节气门片转动,达到控制节气门片开度以控制空气的进入量,中央控制单元ECU根据发动机工况和位置传感器信号(对应于节气门片的开度),提示喷油器喷油,使燃油和空气混合,达到最佳空燃比,使汽油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发动机起动、怠速工况时,ECU控制步进电机转动,调节节气门本体上怠速旁通道的开度,以控制怠速工况时的进气量。
由于节气门轴架设在两个轴承上,在工作过程中,节气门轴的轴向窜动会导致节气门片的回位不良,甚至卡滞现象出现,不能达到精确控制空气进入量的要求,从而使发动机内燃油的燃烧偏离控制值。
此外,现有机械式节气门体本体上怠速旁通道,一般采用钻孔方式形成、为孔径均一的通孔(如直径11的通孔),在制造方面存在加工效率较低,废品率较高(由于孔壁较厚,存在砂眼、气孔的概率较多,废品率相对较高),同时,由于主通道空气流向与旁通道空气出口处形成哨口,导致在发动机工况下,节气门总成产生啸叫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改进的机械式节气门体,以解决节气门片回位不良的问题。
本新型的目的由以下设计加以实现:一种改进的机械式节气门体,包括本体,本体内的怠速通道,节气门轴,两个轴承,节气门片,旋架,扭簧,节气门轴上有一环槽,环槽上有一卡圈,卡圈的厚度略小于环槽的宽度,且卡圈被所述轴承压紧在该轴承孔内。
上述本体内的怠速旁通道从邻近出口处开始向出口方向外扩而形成喇叭状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
1、合理、有效地解决了节气门轴窜动、节气门片回位不良的问题。
当解决节气门轴轴向窜动问题,本申请人曾在先提出有关节气门轴的轴向间隙控制机构,该机构同样存在卡槽、卡圈结构,尚存在卡圈晃动、定位欠佳的缺点,本次设计将卡圈设置在轴承孔内,并采用轴承将其压迫,这样,卡圈不致晃动,并在节气门轴转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在节气门轴的轴向确定位置上。这种结构,使装配更简便,同时,设置了节气门轴的轴向间隙(允许的轴向窜动量),使节气门轴的轴向窜动控制在一个微小的合理范围内,最终保证节气门片的回位良好,启闭自如而不致卡滞。
2、怠速进气旁通道的改进型设计,使加工效率提高,加工成本减少,废品率降低,解决了节气门总成产生啸叫的问题。
本新型中,怠速旁通道由一段均一通孔与一个喇叭形开孔所组成,喇叭形孔由模具直接抽成,均一通孔采用钻头钻成。克服了现有单一通孔钻取方式的加工效率低、废品率高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图;
图4是图3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现有机械式节气门体的后视图;
图6是图5沿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示出,节气门轴2经轴承10(两个)架设在本体1上,节气门片3安装在节气门轴上。节气门轴上有一环槽,卡圈9设置在环槽上,卡圈9的厚度略小于环槽的宽度(二者的间隙为节气门轴的轴向间隙控制范围),且卡圈9位于轴承孔内,被轴承10压紧在轴承孔内。旋架5采用塑料旋架,具有重量轻,制作成本低的特点。旋架5和扭簧4均安装在节气门轴上。本体1上设置有水循环管12。本体1固定有支架8,供油门拉线导向用。本体上设有位置传感器接口6以及步进电机7。图3图4示出,本体1内的怠速旁通道从邻近出口处开始向出口方向外扩而形成喇叭状出口。该旁通道出气结构由两部分结构组成,即由钻孔11(孔径为(11mm)以及喇叭口11a(由模具连接在本体上抽成)组成。而现有机械式节气门体的旁通道仅由单一钻孔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红光汽车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红光汽车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98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