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路灯、电线及配电设备无线防盗报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0007.4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6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袁智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智才 |
主分类号: | G08B25/10 | 分类号: | G08B25/10;F21S8/00;F21W131/103 |
代理公司: | 南宁明智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智生 |
地址: | 530001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灯 电线 配电 设备 无线 防盗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尤其是电气设备的无线防盗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路灯、电线、变压器和配电柜等电气设备的偷盗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国家的安定团结,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在增加,这就使得社会治安形势更加复杂。同时,由于电力系统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使得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变压器、变压器出线电缆、路灯电缆电线变得更加难以管理,少人顾问,进而使得分布在城市周连、郊区的电力线缆成为偷盗和破坏的主要目标。在这些地方使用现代化的智能防偷盗报警系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防偷盗监控系统对电力电缆的使用者而言,从安全防范和内部管理角度都将起到极大的作用。为了防止和发现电气设备的被盗,人们也想了许多办法,生产了一些产品。如目前在市场中销售的多种电缆、路灯线、配电柜的防盗产品。这些产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①需另增加线路,与被保护电气设备的原线路形成固定回路,做为信号检测用,但此做法施工成本很高,不易于扩容、改造和施工。因此,极少普及应用。②在每条电缆、路灯线终端安装无线收发模块,与机房进行无线通讯监控。缺点是因为使用的是自组的无线网络,会造成距离短,国家法规规定必须小于2公里,易受天气因素影响,失电工作时间短,检修、维护和改造复杂,投资成本较高。所以,极少采用此做法。③普遍使用的方案是利用载波技术,利用原有的线路传输载波,判断线路通断,发出报警信号。此方案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需不间断把载波加入带电的线路,在它们的过渡电路处会经常发出故障。而且,一般灯具有电容和镇流器,线缆内部呈容性。所以,整个使用环境存在着对载波不利的分部离散性,使载波强度整体衰减,极易造成误动作或报警失灵,而且监控距离短,每个回路的有效距离小于1.3公里。所以,投资成本和维修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灯、电线及配电设备无线防盗报警系统,应能解决上述现有技产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监控距离大,可靠性好和成本低,利于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包括可编程控制器、模块GSM及其GSM网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含防盗微动开关、时控器和电流变送器,通过继电器和接触器触点连接可编程控制器和模GSM块及其GSM网络,设有多个报警通道报警的控制电路。
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被保护电缆电线及配电设备的通路、开路、停电这三种状态进行时实监控的电路。
所述的报警通道包括声光报警电路和GSM网络。
本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本路灯、电缆及配电设备无线防盗报警系统利用对被防盗系统的基本电量电流电压进行时实监控,采用先进的微电脑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和电力安全控制技术及先进的GSM网络传输技术,不但实用可靠,而且无须改变原有线路,利用现有的路灯电缆和公用的电信网络可实现无线远程报警及监控作用。GSM网络是移动公司目前应用最普遍、技术最成熟的手机通讯网络,该网络可直接传输语音和短信信号。GSM模块则是由内部的接收、发射电路与移动公司的GSM网络进行通讯,使之可与在本网络内的任何通讯设备通讯,使用原理与日常中的手机一样,主要传送语音和短信信号。本系统主要由多个报警通道报警的控制电路、UPS电源和GSM模块报警装置组成。在每个路段的配电柜(箱变)处安装一套数码智能电缆防盗报警装置,一套装置可监控自身的柜体安全和1-8组终端,将终端安装在每组供电回路的初始端,无论哪一回路电缆被切断或柜门被打开,GSM报警系统都能在5秒内将故障路段的地点、名称、编号等准确报警,并将信息传送到总监控中心或值班人员的手机及向110报警,促使值班人员能及时赶到现场处理。装置能同时监控多路电力电缆最大测量距离为50公里,安装使用方便,报警准确及时。
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具有通信范围广、传输稳定可靠等特点,并且通过移动网络的基站,可实现定位报警系统,因此,广泛应用于工业设备监测、数据采集、野外防盗、汽车防盗报警、智能家居报警等方面。也为本系统所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智才,未经袁智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00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