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波污水处理及微波紫外线消毒一体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0258.2 | 申请日: | 200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4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甫;李洪;肖必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睿赛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C02F1/32;C02F1/5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荔 |
地址: | 621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污水处理 紫外线 消毒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消毒及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使用微波及微波紫外线消毒、处理污水的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污水处理领域常采用紫外线(UV)对污水进行处理和消毒。一般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紫外线(UV)在低压汞灯、低压高强汞灯和中压汞灯中通过电极放电激发产生。目前用于启动电极汞灯的电源功率很小,产生的紫外线的强度小,而污水处理消毒所需要的照射强度大,因此会出现消毒系统庞大、复杂、处理效果不佳的情况。而且,由于长期的供电照射和频繁启动,导致许多元件如镇流器等频繁的出现故障,灯的老化过程加快,使用寿命短;电极式紫外线污水消毒系统连接许多的电气元件和灯管,电气元件间的线路连接又十分烦琐,系统结构复杂,运行检修和维护十分不便,日常的维修更换费用非常高,严重影响其工程化进程;此外,传统的单一紫外线消毒由于受污水浊度和紫外线传统能力的限制,存在消毒效率低,针对污水消毒能力不强,对残余污染物如CODcr、N、P等无深度降解能力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对污水处理效果好,能耗低,故障率小的微波污水处理及微波紫外线消毒一体化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微波污水处理及微波紫外线消毒一体化装置,包含带电区和污水处理反应区,其特征在于:带电区由处于外罩内的大功率微波源,与大功率微波源连接的微波耦合器,与微波耦合器连接的微波及波导接头,与微波及波导接头连接的波导耦合器,以及清洗马达组成;污水处理反应区由处于箱体内的与波导耦合器连接的微波无极紫外灯管,处于微波无极紫外灯管外围的石英管,石英管外围的相互连接的清洗传动机和清洗刷,以及处于清洗传动机和清洗刷外围的金属网组成。
进一步的方案是:还包含由通过配备强度传感器,控制系统运行中的紫外线灯的数量和强度的模块组成的设备监控系统。
进一步的方案是:带电区和污水处理反应区纵向分离。污水处理反应区内无电器元件,安装更便捷,使用更安全。
进一步的方案是:大功率微波源由高压电源、磁控管、微波发射器和波导顺序连接形成。
进一步的方案是:大功率微波源是固体微波源。
进一步的方案是:微波及波导接头和波导耦合器处于微波机构支架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微波无极紫外灯管激发出的紫外线脉冲频率大于10000HZ。
进一步的方案是:污水处理反应区由处于石英管和金属网之间的微波与微波紫外线复合反应区和处于金属网以外的微波紫外线消毒区组成,分别对污水进行深度降解处理和高穿透性消毒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采用微波与紫外线复合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发挥微波对污水处理作用和紫外线的灭菌作用。而且微波无极紫外灯管10激发出的10000HZ以上的紫外脉冲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解决了城市污水浊度大、紫外光透度不足的难题,具有灭菌能力强,消毒效果好的特点。而且维修保养简单,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所示,微波污水处理及微波紫外线消毒一体化装置包含带电区和污水处理反应区,其特征在于:带电区由处于外罩1内的大功率微波源2,与大功率微波源2连接的微波耦合器3,与微波耦合器3连接的微波及波导接头4,与微波及波导接头4连接的波导耦合器5,以及清洗马达8组成;污水处理反应区由处于箱体7内的与波导耦合器5连接的微波无极紫外灯管10,处于微波无极紫外灯管10外围的石英管9,石英管9外围的相互连接的清洗传动机11和清洗刷12,以及处于清洗传动机11和清洗刷12外围的金属网13,以及由通过配备强度传感器,控制系统运行中的紫外线灯的数量和强度的模块组成的设备监控系统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睿赛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睿赛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02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