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0313.8 | 申请日: | 200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93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孙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德平;孙文辉 |
主分类号: | F28C3/08 | 分类号: | F28C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换 水塔 换气 热能 回收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热交换节能设备领域,具体为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旧的热能回收装置为先经过一个换热器(软水加热器),通过间接水气换热,把变换气温度降到64℃,然后再通过气、循环水直接接触的冷却塔降到35℃送后续工段,或用水冷排管经循环水间接换热冷却到35℃送后续工段。这种传统的热回收设备的缺点在于,第一:只回收了部分显热,而大量饱和冷凝水潜热和64℃到35℃的显热没有被回收利用;第二:设备多而冗长,故障率高;第三:增加循环水的处理,能耗增加。同时目前小合成氨厂对出热水塔变换气体的降温采用的是列管式循环水热交换器,其缺点在于,转移的热量通过循环进行散失造成严重的浪费和热污染;需要循环水消耗,增加生产水用量;变换气体中的冷凝水得不到利用;列管式结构容易腐蚀从而引发泄露影响生产,增加运行费用支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热能回收系统装置,在充分回收变换气体热能的同时除去其中的微量酸性气体并调整其PH值以适合生产后续各热网岗位。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如下:
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包括变换热回收塔、真空解析器、稀氨水槽、喷射器、喷射循环水池、喷射循环水泵。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包括热能回收装置单元和热软水处理装置单元,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单元为变换热回收塔,变换热回收塔与热软水处理装置单元的真空解析器相连;所述的热软水处理单元当中真空解析器与喷射器相连,真空解析器的出口管线与稀氨水槽相连,喷射循环水池、喷射循环水泵、喷射器三者依次序相连。
本实用新型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通过热能回收装置单元让冷软水与热变换气体直接接触,在一次热交换过程中充分回收热变换气的热能,从而使变换气达到后续工段的要求。冷软水与热变换气体直接接触时既回收了热变换气体中的热能和水分,与此同时冷软水也溶解了热变换气体变换气体当中的酸性物质,这将影响到热软水在其后续工段的应用,软水处理装置单元中的真空解析器和稀氨水槽分两次将热软水的中的溶解物质和PH值调整到符合后续工段的要求。喷射循环水池、喷射循环水泵、喷射器三者依次序相连,循环水在喷射循环水泵的推动下高速通过喷射器,在与喷射器相连的真空解析器内形成真空。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后体现的积极效果在于:
(1)通过测算,吨氨回收的热量折合标煤为51.7-81公斤。
(2)无降温循环水消耗,相较现有设备吨氨节约用水9吨。
(3)本实用新型回收了变换气中的冷凝水。
(4)一塔式直接回收热量,无列管式水加热器,不担心列管腐蚀泄露影响生产,从而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
(5)有效控制了溶于水体中的微量酸性气体,确保后续环节对水体PH值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冷软水池 2--冷软水泵 3--变换热回收塔 4--真空解析器 5--稀氨水槽 6--热软水泵 7--喷射循环水泵 8--喷射器 9--喷射循环水池10-热能回收装置单元 20-热软水处理装置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包括变换热回收塔3、真空解析器4、稀氨水槽5、喷射器8、喷射循环水池9、喷射循环水泵7。变换一热水塔后变换气全热能回收系统装置包括热能回收装置单元10和热软水处理装置单元20,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单元10包括变换热回收塔3、冷软水池1、冷软水泵2,变换热回收塔3与热软水处理装置单元20的真空解析器4相连;所述的热软水处理单元20当中真空解析器4与喷射器8相连,真空解析器4的出口管线与稀氨水槽5相连,喷射循环水池9、喷射循环水泵7、喷射器8三者依次序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德平;孙文辉,未经王德平;孙文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03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