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磨损与防低温腐蚀的隔板型管式空气预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3599.5 | 申请日: | 200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41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鲁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鲁峻 |
主分类号: | F28D1/00 | 分类号: | F28D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戎;夏惠忠 |
地址: | 430081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损 低温 腐蚀 隔板 型管式 空气 预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尤其涉及表面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中常用的管式空气预热器一般由上下面板和管束组成。运行时高温介质(通常是烟气)在管内流动,而低温介质——空气横向流经上下面板之间冲刷管束,发生表面换热。高、低温介质被上、下面板和管壁隔开,不发生接触和混合。但是,由于高温介质,如烟气,中通常携带有固体颗粒和腐蚀性成分,使用一段时间后,在管束的入口段容易发生磨损泄漏,而出口段容易发生“低温腐蚀”造成泄漏,“低温腐蚀”是由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温度降低到酸露点附近时腐蚀性大大增强造成的腐蚀,使经济性大大下降。普通管式空气预热器难以防止这两种泄漏,一旦泄漏只有进行堵管,将泄漏管道堵死,使换热效率发生永久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防磨损与防低温腐蚀的隔板型管式空气预热器,使其具有能降低磨损和腐蚀对热交换面的影响,延长空气预热器的使用时间等特点,以克服现有的管式空气预热器难以防止磨损泄漏和低温腐蚀泄漏的不足。
传统管式空气预热器由位于顶端的上面板(1)、位于底部的下面板(2)、位于上下面板之间的由多根纵向排列的换热管组成的管束(3)和分别位于管束(3)两侧的低温介质流入道(9)和低温介质流出道(10)构成;上面板(1)和下面板(2)上有与换热管上下端管口相对应的圆孔,换热管上端管口和下端管口分别与上下面板上的圆孔对应并形成密封连接;上面板(1)下方与下面板(2)上方和构成管束(3)的换热管的管壁外之间的空间为低温介质通道(6),该通道的一侧为低温介质流入道(9),另一侧为低温介质流出道(10)。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磨损与防低温腐蚀的隔板型管式空气预热器,具有位于底部的下面板(2)、与下面板(2)垂直的由多根纵向平行排列的换热管组成的管束(3),下面板(2)上有与换热管下端相对应的圆孔,换热管下端插入与其相对应的下面板上的圆孔中,换热管下端的管口外周与下面板上的圆孔周边形成密封连接;在下面板(2)的上方有与下面板(2)平行的上隔板(4),上隔板(4)的大小形状与下隔板相同,在上隔板4上与换热管对应的部位开有与换热管外径相匹配的圆孔,换热管从这些圆孔中穿过,换热管的外壁与这些圆孔的周边形成密闭连接,上隔板(4)距离构成管束(3)的换热管上端管口的距离大于磨损易发点(7)至换热管上管口(8)的距离,隔板(4)的下方与下面板(2)上方和构成管束(3)的换热管的管壁外之间的空间构成低温介质通道(6),该通道的一侧为由管道状结构构成的低温介质流入道(9),另一侧为由管道状结构构成的低温介质流出道(10),上隔板(4)距离构成管束3的换热管上端管口的距离为10至20厘米。
在管束3的上端可设置一个上面板(1),该上面板(1)与下面板(2)平行,其大小和形状与下面板(2)相同,上面板(1)上有与换热管上端相对应的圆孔,换热管上端插入与其相对应的上面板上的圆孔中,换热管上端的管口外周与上面板上的圆孔周边形成密封连接。上面板(1)之四周边缘与上隔板(4)之四周边缘之间可以用板材(11)封闭形成密闭的箱体结构。
在下面板(2)的上方可设置一个下隔板(5),下隔板(5)的形状大小与下面板(2)相同,在下隔板(5)上的与换热管对应的部位开有与换热管外径相匹配的圆孔,换热管从这些圆孔中穿过,换热管的外壁与这些圆孔的周边形成密闭连接,下隔板(5)与下面板(2)之间相隔一段距离,该距离大于腐蚀泄漏易发点(17)至换热管下管口(14)间的距离,下隔板(5)与下面板(2)之间的距离为30至40厘米。在下隔板(5)的两侧与低温介质流入道(9)的下管壁(12)及其侧管壁和低温介质流出道(10)的下管壁(13)及其侧管壁之间,分别设置有空气通道堵板(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鲁峻,未经张鲁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35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