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水垢太阳能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5754.7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4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升 |
主分类号: | F24J2/04 | 分类号: | F24J2/04;F24J2/46 |
代理公司: | 襄樊市开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富维 |
地址: | 441509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垢 太阳能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垢太阳能热水器,属于太阳能热水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以其优异的性能特点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通常太阳能热水器包括支架、水箱、集热管等部分,由于太阳能热水器长时间使用后,在集热管内壁上就会产生水垢,并沉积在集热管内壁上,这些水垢不但影响集热管内水的相互流动、传温,减少了集热管的储水容量,更严重的是这些水垢影响了集热管的采光效率,导致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降低,甚至导致集热管的使用寿命降低,所以,集热管必须经常的清洗,方能维持其最佳的集热效率。
但是,由于集热管自身的一些特点,目前清洗集热管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才能执行,这无疑增加了清洗的费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设计出新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方案,比如专利号为CN200520015448.7的实用新型专利,采用在进水管前加入软化水的装置,但是这一发明需要加入一些额外装置,造成使用成本的增加。又有CN02221944.7的专利,将集热管由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利用水垢自身重力作用使其下落至底部,再在底部设一排污口,定期排污,但是这种排污方法仍存在排污不净,在集热管内仍然沉积一些水垢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达到排污的目的。还有的发明人在下回流管外侧面设与集热管相对的贯通孔,排污时去掉贯通孔外面的堵塞,以长毛刷清洗管内的水垢,这种方法需要人去污,并且对清垢人员不安全,也不能达到自动排污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垢太阳能热水器,它不需要增加额外装置,不需要用人清垢,并且可以自动防止水垢在集热管内沉积,从根本上杜绝水垢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水垢太阳能热水器,由支架、水箱、集热管、尾座、电加热装置、进出水管组成,其特征是,在尾座(4)上设一两端封闭的圆管(5),圆管(5)上侧设的孔与水箱(2)上的孔相对应,装有密封圈的集热管(8)上下两端分别密封固定在水箱(2)和圆管(5)的孔内,进出水管(7)设在圆管(5)一侧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水垢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8)为圆筒形贯通真空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水垢太阳能热水器,电加热装置(9)安装在圆管(5)另一侧面。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由于集热管为贯通圆筒形管,且进出水管设在下端的圆管上,加大了集热管内水的流动性,杜绝了集热管内水垢的形成和沉积,并且电加热装置设在水流动性相对较弱的圆管的另一侧,还可以通过本装置与水箱连接及进出水管的孔清洁水箱内部,进一步减少水垢形成和沉积的机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集热管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圆管(5)剖视图。
在图中,1′、1支架,2′、2.水箱,3.集热管,4.尾座,5.圆管,6.封口,7′、7.进出水管,8.集热管,9′、 9.电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支架(1′)上部设有一水箱(2′),集热管(3)上端密封固定在水箱(2′)内,下端放置在尾座(4)上,进出水管(7′)在水箱(2′)一侧面上。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在尾座(4)上设有一圆管(5),其制造工艺与水箱(2)工艺相同,管体直径略大于集热管直径,使其容积较小而减少内部的存水量,增大集热管内水流动的压力,达到自动清洗水垢的目的。进出水管(7)设置在圆管(5)一侧,电加热装置(9)设置在圆管(5)另一侧,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集热管上下相通,内部水流动性增强,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集热管底部是死角导致水垢沉积的缺陷,另外,还可以通过电加热装置(9)与圆管(5)连接的孔和进出水管(7)定期清洗圆管(5)内部,进一步减少水垢形成的机会。
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将集热管封口(6)设置在集热管(8)内侧上部,接近水箱(2)的位置,既可以将其对水流动的阻碍减到最小,同时还可以防止在搬运的过程中被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升,未经李金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57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轨探伤仪的移动距离测量装置
- 下一篇:无线称重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