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铸机引锭杆提升自动对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6236.7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48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严爱军;成善祥;龚灵照;龚建钢;李建设;徐固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4 | 分类号: | B22D11/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段姣姣 |
地址: | 43008***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铸机引锭杆 提升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铸机。确切地讲更属于连铸机引锭杆提升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板坯连铸机的引锭杆在浇铸脱锭后、吊钩与引锭杆挂钩起升过程中,由于连铸机无法克服的跑偏,导致吊钩与引锭杆吊轴不对中,不能自动挂钩。长期以来,引锭杆的挂钩,都是由人工操作来完成的,这给操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给安全带来了隐患.。曾经,人们对吊钩不对中也进行过多次改造,但均设置在出坯辊道旁进行,以企图校正引锭杆运行中的水平侧向的运行方向。这些改造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未考虑引锭杆运行中的水平侧向的自身刚度很大,加之引锭杆运行中的输送夹持辊的夹持力;二,改造的设备均安装在出坯辊道旁,在此处,由于受到高温和冷却水的共同作用,设备易被损害,影响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能较好解决目前存在的引锭杆的对中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设备使用周期短的不足,提供一种引锭杆与吊钩自动对中命中率高、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使生产稳定顺行的连铸机引锭杆提升对中装置。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措施:
连铸机引锭杆提升自动对中装置,包括卷扬机、与卷扬机连接的吊钩、与吊钩连接的平衡杆、引锭杆车、连接于引锭杆车上的引锭杆,其在于:平衡杆内放置有配重物;引锭杆的两个尾链为实心的、尾链的内侧加工有台阶;连接于两个尾链之间导向杆上有弧形槽;在每个尾链上的导向杆与台阶之间连接有半圆弧形导向块,两个半圆弧形导向块对称安装。
为了能进一步保证引锭杆与吊钩自动对中命中率,还在于:在卷扬机的下方的地面上以卷扬机上的吊钩中心线为准对称安装平台,在平台上连接推杆和与推杆连接的驱动器,驱动器通过信号线与电控箱连接;驱动器推动推杆在平台上作水平方向直线移动。
其在于:配重物为金属或非金属的。
本实用新型能提高引锭杆与吊钩自动对中率、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使生产稳定顺行的连铸机引锭杆提升对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连铸机引锭杆提升自动对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图
图3为图1中引锭杆的尾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
连铸机引锭杆提升自动对中装置:卷扬机(1)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原位置;为了使吊钩(2)在下落时保持垂直稳定状态,在通过绳索与卷扬机(1)连接的平衡杆(3)内放置金属(铁或废钢块)或非金属(铅等块)配重物(6),其配重物(6)的量根据需要放置,一般按照吊钩体的重量与钢丝绳直径的比值≥47.16倍放置;连接引锭杆(5)的引锭杆车(4)上,引锭杆(5)工作时在引锭杆车(4)上移动;将引锭杆(5)的两个尾链(7)加工成实心的,并在每个尾链(7)上加工台阶(8);连接于两个尾链(7)之间的导向杆(9)上加工有R90mm的弧形槽(10);在导向杆(9)下方的每个尾链(7)上焊接一个R40mm的半圆弧形导向块(11),二个半圆弧形导向块(11)相对应安装。
在卷扬机(1)的下方的地面上13米处,以吊钩(2)为准对称安装二个平台(12),在平台(12)上采用电液式推杆(13),电液式推杆(13)与电动机(14)连接,电动机(14)通过信号线(15)与电控箱(16)连接。
工作原理
当吊钩(2)与尾链(7)在起吊时,在导向杆(8)和半圆形导向块(10)推动作用下,使吊钩(2)进入到凹槽(9)中,实现自动对中。
前一过程结束后,为保证将引锭杆(4)放回到引锭杆上的指定位置,在此起吊或放置过程中产生偏离时,通过启动电控箱(16)及信号线(15),再由驱动器(14)推动推杆(13)作水平方向直线运动,并对准尾链(7)进行纠偏限位,实现对中。推杆(13)根据尾链(7)的偏移方向,确定启动相应侧的推杆(13)进行纠偏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62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甘油三酯中游离脂肪酸的酯化反应的方法
- 下一篇:脱模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