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高效节能油田注水井洗井车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86401.9 | 申请日: | 200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77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权;吴兆敏;何泽义;陈可坚;郑永虎;刘凯文;周光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6 | 分类号: | E21B37/0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遂胜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高效 节能 油田 注水 井洗井车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注水井洗井作业使用设备,尤其是一种车载过滤器进行注水井和油井洗井的新型高效节能油田注水井洗井车,适用于石油天然气井井下施工作业。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技术是,如ZL 02274492.4《双车组合式注水井洗井车》,由洗井液处理车和洗井泵车组合而成,在洗井液处理车上安装着除砂器、液液分离器、卧式沉降器、污油箱、污水回收泵;在洗井泵车上安装着一级过滤器、二级过滤器、洗井泵、净化清水箱。ZL 02237902.9《油田注水井循环洗井车》,由卧式油水分离器、一二级除油器、两个串联核桃壳过滤器、一二级精滤器组成。ZL 00263988.2《一种车载式洗井装置》,由双旋液固液分离器,卧式除油器;油水分离器,精滤罐,缓冲箱组成。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以上洗井车普遍存在着:车装水处理设备体积庞大,设备过重,导致洗井车越野性能不好;水处理工艺复杂,流程过长,结构复杂,滤料更换困难,维护不便;洗井液水质变化范围大,对水处理设备造成冲击,产生波动,导致水质达标率低。有的压力除油罐内聚结材料不能及时更换,影响处理效果;水力旋流器设备稳定性差,内壁不耐磨,有的尚未达到预期设计指标,结构参数有待改进;机械搅拌式核桃壳过滤器的搅拌机损坏频繁,滤料反冲洗不彻底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效节能油田注水井洗井车,它不仅其洗井效果良好,污水不外排;而且可节省大量注水,洗井返出液水质处理稳定达标,满足洗井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是:动力传动装置靠底盘车车头方向的底盘上通过管线连接安装加药箱、操作控制箱和洗井泵,清水箱通过连接管线与洗井泵连接,动力传动装置靠车尾方向的底盘上通过管线顺序连接安装清水箱、陶瓷滤芯精密过滤器、块状介质过滤器,蓝式过滤器而构成。在汽车变速箱附近装有二个取力器,为洗井泵、液压支腿提供动力。洗井液处理装置由蓝式过滤器、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陶瓷滤芯精密过滤器处理单元以及清水箱、加药装置、操作控制箱、悬臂小吊车组成,各个处理单元通过管汇相连,其中两台并联蓝式过滤器由管线与第一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第二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相连;第一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管线分别与第二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第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相连;第二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管线与第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相连;第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的出口通过管线分别与陶瓷滤芯精密过滤器相连;蓝式过滤器、第一、二、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陶瓷滤芯精密过滤器通过管线可分别与清水箱相连;加药装置通过管线并入清水箱和洗井泵之间的连接管上。悬臂小吊车位于陶瓷滤芯过滤器、第一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第二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第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中间,并位于汽车底盘的纵轴线上。陶瓷滤芯过滤器、第一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第二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第三级块状介质过滤器、两台蓝式过滤器以汽车底盘的纵轴线为中心两侧对称布置,清水箱为方箱形结构,其中心线位于汽车底盘的纵轴线上。
块状介质过滤器为上封头采用快开法兰连接形式的罐体结构,上封头设有出水口、排水口,下封头设有进水口、放水口,罐内设有块状介质挤压装置。每级块状介质过滤器由两种不同孔径规格的过滤块状介质由疏到密依次排列;各级块状介质过滤器采用不同块状介质孔径进行级配。
陶瓷滤芯精密过滤器为上封头采用快开法兰连接形式的罐体结构,上封头设有出水口、反洗水进口,下封头设有进水口、放空口,罐内布置有多个陶瓷滤芯。
蓝式过滤器为通用型过滤器,由本体内安装筛管而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施工作业中,其洗井效果良好,污水不外排,洗井返出液水质处理稳定达标,满足洗井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块状介质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滤芯精密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64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