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胸腹腔穿刺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6769.5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57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任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义平 |
主分类号: | A61M25/01 | 分类号: | A61M25/01;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冯卫平;程祥 |
地址: | 4318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胸腹 穿刺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胸腹腔穿刺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在对胸腹腔内抽水或注药的胸腹腔穿刺时,进针操作对于需要多次治疗的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本技术领域有些专家提出,参考静脉留置针,胸腹腔穿刺时也将穿刺针头留于胸腹腔内,以避免多次用针。但考虑到胸腹腔部位不同于静脉的人体承受能力,并且胸腹腔穿刺用的穿刺针头远大于静脉用针头,因此实际操作只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痛苦。改进胸腹穿刺工具是现在医学应用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安全方便地实现胸腹留置的胸腹腔穿刺工具。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穿刺针管、留置软管和用于将留置软管导入人体的引导丝,其中穿刺针管的一端为供引导丝穿入的嘴口,另一端设置空芯的穿刺针头,引导丝可通过穿刺针头的空芯部位或留置软管穿出。
而且,引导丝采用弹性记忆材料,置入胸腹腔的一端呈钩回状。
而且,设有便于将引导丝插入穿刺针头的直形管,引导丝插入直形管,直形管插入穿刺针管穿入引导丝的一端。
而且,引导丝由金属内芯和包在内芯外的细密弹簧构成。
而且,设有可增加穿刺创面的针头套管,针头套管套接在穿刺针头外。
而且,留置软管置入胸腹腔的一端呈收口状,留置软管在人体外的部分设置一个或以上抽水进药嘴口,穿刺针管的管柱侧面设置抽水进药嘴口。
而且,穿刺针管供引导丝穿入的嘴口和抽水进药嘴口,以及留置软管的抽水进药嘴口,为标准尺寸的注射器接口。
而且,穿刺针管供引导丝穿入的喇叭状接口内设有可被直形管捅破的密封膜。
本实用新型利用导丝携带软管置入胸腔来替代传统的钢针穿刺,不仅使胸腹腔穿刺更安全,而且能够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约病人治疗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操作过程中将引导丝送入人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操作过程中取出穿刺针头后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操作过程中将留置软管导入人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操作过程中留置软管导入人体后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针头套管使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直形管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胸腹腔穿刺工具,包括有穿刺针管1、留置软管5和用于将留置软管5导入人体的引导丝3,其中穿刺针管1的一端为供引导丝3穿入的嘴口,另一端设置空芯的穿刺针头2,引导丝3可通过穿刺针头2的空芯部位或留置软管5穿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操作过程为:首先将穿刺针头2送入人体;然后将引导丝送入穿刺针管1的嘴口,插入穿刺针头2的空芯部位;取出穿刺针头2,引导丝3留于人体中;将留置软管5套在引导丝3上,将留置软管5沿引导丝3送入人体后,抽离引导丝3;最后留置软管5的一端留在人体内,另一端在人体外供多次抽水或注药使用。本实用新型采用留置软管5,可以避免多次穿刺对人体的损伤。通过引导丝3的连系巧妙解决将留置软管5置入人体的问题,在胸腹腔穿刺技术上是一种创举。
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进一步方案: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设有可增加穿刺创面的针头套管6,针头套管6套接在穿刺针头2外。如果穿刺创面太小,留置软管5的导入将比较困难,针头套管6可以增加穿刺创面。
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人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进一步方案:引导丝3采用弹性记忆材料,置入胸腹腔的一端呈钩回状。引导丝3采用具有一定形状记忆性质的弹性材质,则可在不施加外力时保持一端呈钩回状,在需要穿过穿刺针头2时又能保持短暂的直形,脱离穿刺针头2时又恢复钩回状,以免太过尖锐而刺伤人体内脏。具体实施时,引导丝3可由金属内芯和包在内芯外的细密弹簧构成,弹性由细密弹簧实现,记忆性则由金属内芯实现。参见图6,因为穿刺针头2直径较小,为了便于将引导丝3插入穿刺针头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设有可短暂纠正引导丝端部钩回形态的直形管7,实际上只需将引导丝3套入直形管7,钩回状的端部就会因此而变的较直,立即将其送入穿刺针管1,就能比较容易通过穿刺针头2,而且不会影响脱离穿刺针头2时又恢复钩回形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义平,未经任义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67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