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冷器进出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86970.3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10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方自明;汪云峰;谢向东;蔡佰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浠水天雄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02 | 分类号: | F16L9/02;F16L11/15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82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冷器 进出 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中冷器,特别是汽车中冷器的进出气管。
技术背景
现有的汽车中冷器上使用的进出气管如图2所示,它为金属管,它包括管体1,管体1两端设有接头3,其中一个接头3通过弯管2与管体1连接。
现有的进出气管存在以下缺陷:1、其弯管大多采用数控弯管机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弯曲时内圆弧处受压,外圆弧处受拉,因此对弯曲半径和管料厚度有限制。在内圆弧处的弧长为减小,材料为可能会因弯曲半径小造成压缩比例大、材料薄而产生失稳起皱;在外圆弧处的弧长为增长,材料处于拉伸状态,可能会因弯曲半径小造成拉伸比例大、材料薄而产生破裂。用数控弯管机加工弯头管时能达到的极限弯曲系数为:弯曲半径与管件直径比≥1.5,管厚与管件直径比≥2.5%;而中冷器进出气管一般的要求为:弯曲半径与管件直径比≤1.2,管厚与管件直径比≤1.4%;因此数控弯管机的工艺无法满足中冷器进出气管的设计要求。2、弯头角度不易切割,存在误差,使产品尺寸难以得到控制,并且焊接难度大,焊接后需打磨、抛光、试压等等,其工序复杂。3、接头3与管体1刚性连接,长期处于震动的工作环境中,影响进出气管接头与其它设备连接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形时弯曲半径小、厚度薄、易于加工、误差小、工艺简单的中冷器进出气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冷器进出气管,包括管体、管体两端设有接头,其中一个接头通过弯管与管体连接;弯管为波纹管弯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管体的部分管体为波纹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冷器进出气管具有以下优点:
1、其弯管为波纹管弯管,在弯曲时内圆弧处的材料长度压缩到波纹内从而使其不发生失稳,在外圆弧处的材料受拉实波纹间距增大以补充弧长的增加,从而在该处不会产生材料变薄拉破现象;本实用新型弯管的弯曲半径与管件直径比可达到0.8左右,管厚与管件直径比可达到0.5左右,完全能满足中冷器进出气管的设计要求,并且误差小、工艺简单,减去了焊接及后续打磨,抛光等一些复杂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2、波纹管、波纹管弯管减少中冷器进出气管的震动,提高进出气管接头与其它设备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器进出气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中冷器进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体、2-弯管、3-接头、4-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中冷器进出气管实施例,它为金属管,它包括管体1、管体1两端设有接头3,其中一个接头3通过弯管2与管体1连接,弯管2为波纹管弯管。管体1的部分管体为波纹管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浠水天雄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浠水天雄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69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管、线固定夹
- 下一篇:各工况下实现冗余的UPS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