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8701.0 | 申请日: | 200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5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乔坤;黄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10 | 分类号: | B62D33/10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秀英 |
地址: | 442700湖北省十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商用 车驾 驶室后 悬置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
背景技术
由于驾驶室后悬置系统布置方式比较复杂,整个驾驶室后悬置系统由安装于浮动横梁上的左右各一个橡胶缓冲块支撑,两个悬置支架对称的垂直立于车架大梁上,中间用一弧型横梁连接,在悬置支架的两侧对称的布置两个筒式减震器,而本文所要优化分析的后悬置支架是整个系统中受力最为复杂的关键零件。该零件在原始设计中,由于整个机构的复杂性,对产品的性能未能充分把握,在进行设计时只能作定性分析和类比估算,确定实际结构时,选择的安全系数过大,致使设计出来的产品结构过于笨重,粗大,缺乏美观。结构材料分布不够均匀,铸造工艺性较差。加工余量大,加工工时长,产品制造成本较高;装配时,工人劳动强度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结构笨重,粗大,缺乏美观。结构材料分布不够均匀,铸造工艺性较差,加工工时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经过优化设计的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其特征在于:后悬置下支架底面左端的2个直角面上设有螺栓孔,是与商用车车架大梁连接面;后悬置下支架正面有一圆形装配孔与驾驶室连接,起到支撑驾驶室的作用;后悬置下支架底面中间靠近大梁一端内开档设有两个螺栓孔,该处连接减震器,后悬置下支架底面右端处开设有两个圆孔,该处与弧型横梁连接;后悬置下支架上的非功能连接部位分别设有减重槽、加强筋;后悬置下支架的中间位置与右端位置为三角桁架结构连接。
所述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在满足产品使用性能和要求前提下,对产品结构进行了优化,与现有的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相比,优化了产品结构,减轻了产品重量;减少了产品加工余量,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降低了工人操作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结构的仰视图。
图2为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结构的右视图。
图4为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的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下支架为各个安装部位,部位1安装减震器,通过中间销轴连接;部位2连接弧型横梁,通过螺栓连接;部位3通过2个直角面用螺栓固定在商用车车架大梁上,支架上开设有螺栓孔;部位4通过销轴与驾驶室连接;部位5通过4个螺纹孔连接前挡泥板。
设计优化结构的主要部位说明如下:
A、采用三角桁架结构,增加该处强度和刚度,提升驾驶室稳定性。
B、增加横向连接筋,同时中间增加腰圆型减重槽,既减轻重量又增加强度和刚度。
C、增加腰圆形减重槽,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整体重量。
D、增加椭圆形减重槽,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整体重量。
E、增加横向加强筋,将两个三角结构进行连接,增加整体稳定性。
F、采用三角加强筋形式,增加强度和刚度。
G、增加方型减重槽,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整体重量。
H、在此处增加一直筋,增加该处强度。
I、增加不规则型减重槽,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整体重量。
J、在各螺栓孔连接处,采用弧型结构连接,去除多余材质。
K、增加腰圆形减重槽,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整体重量。
L、采用X型结构连接形式,增加刚度和强度。
M、在此处挖三处减重槽,同时在其背部增加两个三角加强筋,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加了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87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量传感器及流量传感器安装组件
- 下一篇:可折叠收合的环保型便携式购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