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离子交换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0563.X | 申请日: | 2007-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1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冯峰;于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峰;于相浩 |
主分类号: | C22B3/42 | 分类号: | C22B3/4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50003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离子交换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离子交换设备,它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湿法冶金行业中,如:稀散金属的回收和提取,铀的水冶等。
技术背景
镓是用于生产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制造光电子器件最基础的功能材料,如砷化镓、磷化镓、氮化镓等。
镓是稀散金属,由于我国镓资源十分丰富,中国镓的生产潜能在世界上是较大的,国内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当前,国内外的厂商都已经意识到在生产镓的诸多方法中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的只有用离子交换法从拜耳法种分母液中回收金属镓,因此,各个生产厂家都在离子交换生产镓的方法上和设备上加大研究投入,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以达到低成本高产出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总结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采用上进液下出液工作方式的多功能的离子交换设备。该设备具有可将离子交换工艺过程中的饱洗,淋洗,转型三个过程集中在一个设备中完成,并兼有树脂压送罐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多功能离子交换设备包括罐顶上设置有进液管口、进树脂管口和出树脂管口的罐体,所述罐体的底部呈漏斗形结构,在出树脂管口处设置有一竖直向下延伸的提树脂管,环绕提树脂管下端侧壁加工有多个树脂进入口,该提树脂管的下端通过定位环箍与下锥形集液腔隔板相结合;以均布方式布放在漏斗形罐底内壁上的下集液箱的出液管口分别通过下锥形集液腔隔板上加工出的连接口与下锥形集液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所述漏斗形罐底的锥角为60-120°;在提树脂管下端侧壁加工有三个矩形树脂进入口,更具体讲,三个矩形树脂进入口均为长方形结构,其孔长为100-200mm,孔宽为70-80mm;在树脂进入口上方设置有树脂导流伞帽,伞帽锥形角度为60-120°,锥斜边长为250-350m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提树脂管下端以插装配合的方式与管状结构的定位环箍相结合,定位环箍的长度为20-50mm,外径略小于提树脂管内径,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下锥形集液腔隔板相结合。
所述的下集液箱为管状结构,其管壁上均布有滤孔,其缩径端采用承插方式与下锥形集液腔隔板连接,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树脂从进树脂管口进入到设备(罐腔)中,进行饱洗,淋洗和树脂的再生,溶液从上进液管口进入到设备(罐腔)中,通过树脂层后,经下集液箱管壁上均布的滤孔进入下集液箱中,最后经由下集液箱的出液口汇集到下锥形集液腔中,通过管路流出罐体,树脂在经过饱洗,淋洗和再生后,从进树脂进入口进入到提树脂管中,由压缩空气压送到下一个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交换设备具有提树脂干净,布液均匀,集液箱不易堵塞,更换集液箱方便且不漏树脂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湿法冶金的离子交换生产过程中。另外,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还具有可减少离子交换树脂的一次性投入量,降低设备的一次性投资,提高淋洗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罐体底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离子交换设备,它包括罐顶上设置有进液管口2、进树脂管口9和出树脂管口10的罐体1,所述罐体1的底部呈漏斗形结构,其锥角为60-120°;在出树脂管口10处设置有一竖直向下延伸的提树脂管3,环绕提树脂管3下端侧壁加工有三个矩形树脂进入口6,三个矩形树脂进入口6均为长方形结构,其孔长为100-200mm,孔宽为70-80mm;该提树脂管3下端以插装配合的方式与管状结构的定位环箍7相结合,定位环箍7的长度为20-50mm,外径略小于提树脂管内径,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下锥形集液腔隔板相结合。;所述树脂进入口6上方设置有树脂导流伞帽5,伞帽锥形角度为60-120°,锥斜边长为250-350mm(参见图2)。以均布方式布放在漏斗形罐底内壁上的下集液箱4的出液管口分别通过下锥形集液腔隔板上加工出的连接口与下锥形集液腔8相连通;所述下集液箱4为管状结构,采用DN50-80的不锈钢管制作,钢管上均布Φ4-8mm的圆形滤孔,其缩径端采用承插方式与下锥形集液腔隔板连接,并通过密封圈密封(参见图2、图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峰;于相浩,未经冯峰;于相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05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室转体转子式汽油发动机
- 下一篇:汽车方向盘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