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前行倒车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0743.8 | 申请日: | 2007-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1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韩群山;裴首珠;马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群山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7000河南省叶县水闸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前行 倒车 控制 装置 | ||
1.一种电动车前行倒车控制装置,包括蓄电池(31)、驱动电机(30)、霍尔转把(17)、前行继电器(29)刹车开关(32)、前行倒车转换开关(33),蓄电池(31)的正极与驱动电机(30)的励磁线圈D2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倒车继电器(20)、电子控制模块(16)、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倒车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9),所述的电子控制模块(16)通过导线与蓄电池(31)的正、负极连接,电子控制模块(16)还通过导线分别与倒车继电器(20)的电磁线圈的一端(21)和前行继电器(29)的电磁线圈的一端(28)连接;倒车继电器(20)的电磁线圈的另一端(23)和前行继电器(29)的电磁线圈的另一端(26)通过刹车开关(32)都与蓄电池(31)的正极连接,电子控制模块又分别与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倒车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9)连接,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的输入端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的输出端与倒车继电器(20)的一个触点端头(22)连接,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的输出端还与驱动电机(30)转子线圈的A3端连接,倒车继电器(20)的另一个触点端头(24)与驱动电机(30)的励磁线圈的D1端连接,倒车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9)的输入端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倒车功率器件(19)的输出端与前行继电器(29)的一个触点端头(27)连接,倒车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9)的输出端还与驱动电机的转子线圈的A4端连接,前行继电器(29)的另一个触点端头(25)与驱动电机的励磁线圈的D1端连接;霍尔转把(17)通过导线与电子控制模块(16)连接;电子控制模块通过导线还与前行倒车转换开关(33)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前行倒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控制模块(16)包括信号处理电路(6)、PWM控制发生电路(10)、前行倒车继电器电路(2)、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倒车功率驱动电路(4)、继电器驱动电路(5)、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前行倒车转换开关电路(8)电机工作状态检测电路(9)、过流保护电路(11),其中,信号处理电路(6)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5)与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5)与前行倒车继电器电路(2)连接,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分别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信号处理电路(6)连接,信号处理电路(6)分别与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倒车功率驱动电路(4)连接,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倒车功率驱动电路(4)与前行倒车继电器电路(2)连接,前行倒车继电器电路(2)与驱动电机连接,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与前行倒车转换开关电路(8)连接,电机工作状态检测电路(9)与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连接,过流保护电路(11)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连接;各部分电路结构为:
前行倒车继电器电路(2)由二极管D2、D3、D5、D6、电阻R47、R48、R49,其中,二极管D5、D6并联,负极端接电源60V,正极端分别与电阻R49、R48串联,电阻R49、R48的另一端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中的电阻R13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继电器驱动电路(5)的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继电器驱动电路(5)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47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D2端连接,电阻R4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驱动电机的A3端连接,二极管D2、D3的负极连在一起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中的电阻R29连接,二极管D2、D3的负极经钥匙开关K4接电源60V并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中的电阻R17连接;
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由场效应管(13)、电阻R46、R50、R51、R52、R53、R54、R55、二极管D8、三极管T8、T9、T10组成,其中由场效应管(13)的源极与前行倒车继电器电路(2)中的二极管的D5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驱动电机的A4端连接,场效应管(13)的控制极经电阻R50与三极管T10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13)的漏极经电阻R46接地,三极管T10集电极分别经电阻R51、R52、R55与三极管T10的基极、三极管T8的发射极、三极管T8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8的集电极分别与三极管T9的基极、电阻R53的一端连接,电阻R53的另一端连接与三极管T9的发射极连接后与12V电源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三极管T10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负极与三极管T9的集电极连接,的一端与三极管T8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6)中的与门IC2A的3脚连接;
倒车功率驱动电路(4)由场效应管(14)、电阻R56、R57、R58、R59、R60、R39、二极管D9、三极管T11、T12、T13组成,其电路结构与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相同,不再描述;
继电器驱动电路(5)由二极管D7、D10、电阻R45、R40、R61、R62、R63、R64、R65、R66、R67、R68、R69、R70、三极管T1、T3、T14、T15、T16、T17、T18、T19组成,其中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继电器连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三极管T1的基极经电阻R45与三极管T1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经电阻R61与三极管T15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14的集电极分别经电阻R68、R69与三极管T19的发射极、基极连接,三极管T14的基极经电阻R67与三极管T1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T1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16的基极与三极管T19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40的一端与三极管T16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T16的发射极连接后接12V电源,二极管D10的正极与三极管T16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0的负极与三极管T1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15的集电极分别经电阻R63、R64与三极管T18的发射极、基极连接,三极管T15的基极经电阻R62与三极管T1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7的集电极与三极管T1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T17的基极与三极管T18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6的一端与三极管T17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T17的发射极连接后接12V电源,二极管D7的正极与三极管T17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0的负极与三极管T15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70的一端三极管T19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6)与门IC2C的8脚连接,电阻R65的一端三极管T18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信号处理电路(6)与门IC2D的11脚连接;
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由电阻R33、R34、R35、R36、R37、R38、R71、微处理器IC4、电容C24、C25、C26、非门IC3D、晶振Y1组成,其中电阻R33、R34、R35、R36、R37、R38、的一端与电源VCC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IC4的17脚、16脚、15脚、14脚、13脚、12脚连接,非门IC3D的8脚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中的电阻R31连接,非门IC3D的9脚与微处理器IC4的17脚连接,电容C24、C25的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IC4的4脚、5脚连接,电容C24、C25的另一端连在一起经电阻R71、电容C26与电源VCC连接,微处理器IC4的1脚连接在电阻R71、电容C26之间,微处理器IC4的12脚、13脚分别与信号处理电路(6)中的非门IC3E的11脚、非门IC3F的13脚连接,微处理器IC4的14脚与信号处理电路(6)非门IC3A的1脚、非门IC3B的3脚连接;晶振Y1连接在微处理器IC4的5脚、6脚之间;
电机工作状态检测电路(9),由电阻R39、R41、R42、R43、电容C22、三极管T20、光电耦合器U4、整流桥(15)组成,其中三极管T20的集电极与微处理器IC4的9脚连接,三极管T20的集电极经电阻R39与电源VCC连接,三极管T20的基极接地,三极管T20的发射极经电阻R41、R42与电源VCC连接,光电耦合器U4的1脚与整流桥(15)的4脚连接,光电耦合器U4的2脚经电阻R43与整流桥(15)的2脚连接,光电耦合器U4的3脚接地,光电耦合器U4的4脚接在电阻R41、R42之间,电容C22的正极与整流桥(15)的2脚连接,负极端与整流桥(15)的4脚连接,整流桥(15)的1脚与驱动电机的A3端连接,整流桥(15)的3脚与驱动电机的A4端连接;
前行倒车转换开关电路(8),由电容C23、电阻R44、转换开关K3组成,其中电容C23和转换开关K3并联,一端接地,另一端与微处理器IC4的2脚连接,电阻R44、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微处理器IC4的2脚连接;
过流保护电路(11)由电压比较器IC5、电阻R3、R4、电容C6、C7组成,其中电压比较器IC5的2、3、4脚接地,电压比较器IC5的5脚经电阻R4接地,电压比较器IC5的6脚经电容C7接地,电压比较器IC5的6脚与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中的场效应管(13)的漏极连接,电压比较器IC5的7脚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中的与微处理器IC1的8脚连接,电压比较器IC5的8脚经电容C6接地,电压比较器IC5的8脚接电源VCC,电阻R3的一端接电压比较器IC5的5脚,另一端接电源VCC,并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的电阻R5、R6、R7的一端连接;
所述的倒车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9)与电子控制模块(16)中前行功率驱动电路(3)中的电阻R50连接,所述的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与电子控制模块(16)中倒车功率驱动电路(4)中的电阻R56连接,所述的前行继电器(29)的电磁线圈的一端(28)与电子控制模块(16)中继电器驱动电路(5)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的倒车继电器(20)的电磁线圈的一端(21)与电子控制模块(16)中继电器驱动电路(5)的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的前行倒车转换开关(3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前行倒车控制电路(7)中的微处理器IC4的2脚连接,所述的霍尔转把(17)与PWM控制发生器电路(10)中的电阻R15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前行倒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行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8)、倒车功率驱动控制器件(19)为场效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群山,未经韩群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074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